城市河道景观的演变与发展.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河道景观的演变与发展 美国科学家约翰o.西蒙斯提出,水对人们来说是天生的。人们遵循祖先的本能,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进入水中。 1 城市河流的功能 许多城市的发展与河流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沿河、离河、跨河、拥河等阶段。城市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河道价值观的转变:从将河流作为核心资源加以利用,保护河流;从河流作为城市发展的边界和门槛、是单一的生态走廊,到河流被定位为城市的纽带与主体、是功能多样的复合型走廊。许多时候河流是城市的代名词,是一座城市的魂魄。一条河流的成长史,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因此,对一座城市而言,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尤为重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河流滨水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改造,使之既能满足防洪、防汛等基本功能,又能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等需求,以至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宜居滨水城市名片,是时下较关注的话题。 2 城市滨河区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就有研究人员提出近自然河流治理的理念,提出河流在满足防洪、供水等需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是否能让人们亲近自然,并且在治理改善过程中应关注美学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立的滨水研究中心,研究滨水区开发和设计,通过多年的经验,有大量的成功案例。随后是威尼斯大学的滨水城市研究,日本大阪的国际水都会议。各个国家都相继组建的研究中心,开始保护各个城市的水资源,通过实践经验总结,保护资源后,不仅可以帮助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滨水区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我国建国后,在滨河区建设了大量的工厂。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的变迁,城市滨河区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滨河区域环境规划和保护,并提出了生态、文化和亲水性等新需求。如张庭伟在其著作中介绍了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实例;俞孔坚在其著作中论述了在水位多变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加生态并能保证亲水性,并介绍了关于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刘滨谊在其著作中介绍了岸线的生态、结构、美学之间的关系。 3 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不合理 (1)传统水利的河道治理手法使得许多河道走向发生了改变,治理后的河道驳岸形式僵硬且单一、滨河空间可达性和亲水性差、滨河生态系统形式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2)滨河空间景观设计未充分考虑河流水位变化的问题,导致局部场地或绿植频繁受淹,为后期滨河空间景观的维护、管养带来难度。(3)滨河空间景观设计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或功能相对单一,活动空间尺度过大或过小。(4)历史性和文化性体现不足。有些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但其滨河景观设计中却缺少了历史、文化的融入和呈现,在地性不明显,难以让游人产生心理共鸣。 4 营造人工湿地、亲水景观设计 (1)设计应尊重城市整体风貌和地理格局,与当地市容市貌和谐统一,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区位因素。(2)设计应在满足防洪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自然式驳岸、生态驳岸、自然式水底处理方法,岸边适当设置湿地、蓄水塘等元素,提升项目的生态服务功能。(3)由于滨河空间位于陆地与水域交界处,生态系统较敏感脆弱。设计所选用的植物、动物等应尽量保证为乡土物种;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也应以本土材料为主,从而在节省成本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4)设计在保证自然生态和防洪安全的同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营造活动场所和亲水空间,满足游人需求。(5)设计应尊重当地历史和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景观,力求唤醒场地记忆,为市民及游人营造情感释放空间。 5 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规划策略 5.1 亲水景观设计 首先,应尊重自然水陆格局。在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位置,其地貌特征均有所不同。设计应因地制宜,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园冶》中“相地篇”提出“相地合宜,造园得体”的造园理论。 其次,应根据水文条件设置合适的观景点和视线廊道。在河水季节性淹没区域适当设置栈道、亲水平台等亲水设施,营造富有季节性变化的、可淹没的弹性景观。 第三,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情况下可适当采取曲线形驳岸或生态驳岸形式,丰富岸线形态、提升景观品质。在必须采用高强度硬质驳岸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硬质护岸面积,如:采用多层级平台以削弱硬质界面与生态环境的分裂。 第四,可通过在驳岸附近设置湿地、下渗塘等措施,起到减缓河水流速、缓解防洪压力、增加滩地存水量、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同时也为滨河区域动植物营造丰富生境空间,提升滨河地区生物多样性。 第五,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场地原有未受开发影响的植被是场地宝贵的资源,设计应尽可能保护原生植被景观。例如武汉东湖绿道大量林木的设计,选择当地植物,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为当地人喜爱 5.2 地形、地貌 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设计形式语言,诸如土地、岩石、水、地形、甚至风等。利用各自然环境因素,分析所有影响因素后,将设计需求与实际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