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拒绝表现.docx

浅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拒绝表现.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浅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拒绝表现 摘要]本文通过深入比较在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日表达拒绝态度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类型的异同,得出在跨文化交往时应当值得注意的地方,并且对于因中日之间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摩擦和不了解所引起的彼此拒绝意图的误判,提出了解决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中日? 文化? 交际 ??????? 一、序言 ??? 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有着诸多联系的国家,在哲学、文化等方面有着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因其各自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又存在着很多差异,随着中日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因在跨文化交往当中产生的文化摩擦和融合的情况也逐步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日之间的交流深入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二者文化间的交融有着很多值得仔细研究和推敲的地方,表达拒绝的言语方式就是其中一个缩影,从拒绝言语方面分析,有如下特点。 ??????? 二、正文 ?? 日本言语拒绝表达按回答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不直接针对邀请做出回答,通过回避谈论的焦点或者对对方的请求不做出回答或者答非所问,从而最终回避因言语拒绝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尴尬或不快,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彻底回避。第二种是对对方的邀请做出相对正面的回答,但语言表现上显得较为含糊不清,感情色彩也较为消极。例如「まだ、よく考えていませんね」等的表达方式,是通过逃避在当场立即做出详尽明确的抉择判断或约定,来暗示拒绝,从而弱化因言语拒绝上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反感或者不愉快,即称之为不彻底回避。第三种是完全彻底拒绝,这种现象虽然在和日本人交际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较少,但随着日本现代年轻人的融入社会,日本社会的部分年轻人开始慢慢摒弃以前的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他们在拒绝人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使用「だめ」、「それはいけないです」等形式。可以说,随着与外界的交际交往的增多,日本年轻人身上的“违和感”也愈来愈强。   但因上述“直言不讳型”过于直白,往往会危及交际者的颜面和独有的人际交往关系度,“避重就轻型”则会造成态度过于敷衍、回避,所以这两种方式一般很少被人们采用,尤其是对上司或者长辈,当然这也会对中日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不便。故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日本人最广泛采用的是强调理由和拖延时间两种策略。这符合大多数日本人和日本社会不喜欢说话直接到底的言语习惯、注重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推崇自古圣德太子提倡的“以和为贵”的精神,也反映了日本人以模糊为美的审美观念和“以心传心”的文化底蕴。 ??? 再者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儒家文化圈,任何事情都遵循一个大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就是“和”。所以在拒绝方式表达上也不例外,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当谢绝他人的邀请或者好意的时候,尽量避免破坏给他人的造成的尴尬或难堪,从而能与他人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之不遭到破坏。故在拒绝人的时候大多都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用间接转移的方式来拒绝他人或事情。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中日同属于亚洲文化圈,推行“善仁”作为行事的基本原则。但两国自身文化发展的环境和历史过程又不尽相同,所以相对来说日本人自身的岛国文化心理较强,在拒绝的态度和表达方式上的程度都会显得更加暧昧模糊。   在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国也普遍采用间接转移的拒绝方式,比如在拒绝别人邀请参加生日宴会演奏会及其日常的社交活动之时,一般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1)诉说自己一方的不便或者难处。(2)从对方角度为对方着想考虑,诉说给他人带来的消极后果或不便等等。和日本人的差异之处就在于中国人理由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上文提到的(1)(2)两种委婉方式都可能被采用,而日本人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2)的部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人的拒绝表达言语词汇上比日本人相对来说更灵活一些,比如我们在拒绝别人邀请到家作客的时候,日本人多会用一些比较固定的谢绝方式,如「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都合が悪くて」等固定表达短语和模式语句,而中国人会说:“今天有事不太方便,改天一定拜访”,也可能会说“那样太给您添麻烦了,谢谢您的邀请”等等。 ???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在同样采用上文的(1)的表达拒绝方式时,中国人的拒绝表达方式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在日本人看来有些牵强或者会造成不好印象的理由,这在日本人看来似乎有些不符合应有的逻辑或给人造成失礼的不好印象,比如我们因为时间太晚想请客人离开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说“明天一大早还要起早做事”或者“孩子有些困了……”之类的话语,这在日本人看来会认为你是个爱随便诉说自己想法的人,如果双方对各自的文化不甚了解,那么在这种语言交际背景下的跨文化摩擦就在所难免,甚至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 通过中日的拒绝方式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拒绝上态度大多都很暧昧,尽量不让他人感到尴尬,但在尊重对方的同时,中国人有时则比日本更强调一些自身的不便,表示自身

文档评论(0)

139****25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