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5-2《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教学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大学之道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目录题 解文学常识诵读指导文本探究现实意义壹题解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在古代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题 解贰文学常识 1.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学常识 2.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3.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叁诵读指导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示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听 录 音 读 课 文肆文本探究(一)第一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明德:美好的德性。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7)道:规律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