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为本”的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化学教学》(2020年7期).docx

  • 1
  • 0
  • 约2.3千字
  • 约 20页
  • 2023-06-10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素养为本”的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化学教学》(2020年7期).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素养为本”的化学项目式学习设计 作者:李法瑞 俞洪泽 来源:《化学教学》2020年第07期 摘要:“环境问题与处理”是化学与社会主题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社区湿垃圾异味及其危害探究”为选题,围绕“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重点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社区湿垃圾;异味成分测定;化学项目式学习;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7-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的重要价值[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注重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基于化学学科教学实践的改革与探索,本文选取“社区垃圾”这一贴近生活的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真实情境,进一步探究“大气中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与来源”“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等问题;通过“呵护生存环境”等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了解相关污染物及其危害,并为消除危害提供研究支撑,在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维护公共卫生的责任的同时,也为新课标“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模块的相关内容提供有益补充。 1基于“垃圾异味”探究的背景 新课标注重凸显“化学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将这一主题教学内容纳入到“化学与社会”主题模块,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都涉及这一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话题,以期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对大气污染物的认知与防范过程中,担负起守护“绿水青山”的时代责任和使命。在传统化学教材中,常见的大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化学氧化剂及颗粒物等等,而对于生活中由于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大量的、广泛的垃圾异味尚未提及。 为此,笔者带领学生团队组建“社区湿垃圾异味及其危害”课题研究小组,希望能通过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PBL)的方式开展以化学学科为切入口的跨学科教学创新实践,科学分析湿垃圾异味代表成分,并选取重点有害成分,开展对小鼠生长影响的探究,揭示垃圾异味对生命健康的重要影响,为人们尤其是环卫工人提供科学的安全防护依据,也为城市垃圾处理提供基于异味研究的重要分类依据。 2基于“垃圾异味”探究的设计 为了探究发现“湿垃圾”异味成分及其危害,构建基于环境问题特色的跨学科实践,课题组将本实验探究过程设计成两个实验环节,分别为:实验1,社区生活“湿垃圾”异味成分分析;实验2,社区生活“湿垃圾”异味有害成分的危害探究;解决方案为社区生活“湿垃圾”无害化存储设想(见表1)。 通过上述项目式学习方案的设计,希望达成以下探究目标:(1)初步了解社区生活“湿垃圾”异味的主要成分及有害成分;(2)选取代表性异味有害成分,通过“独木桥实验”研究其对小鼠平衡能力的影响情况;(3)通过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探查“湿垃圾”异味中代表物质对小鼠的毒性损伤,并分析其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的危害程度;(4)进一步提出后续研究方案和无害化存储设想。同时,在相应的学习环节中有所侧重地培养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素养为本”的实践特色解析 新课标在“化学与社会”系列中设置了三个内容主题,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STSE综合实践。这些主题均对人类所面对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积极倡导师生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因此,笔者以“社区湿垃圾异味及其危害”项目为例,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通过深入剖析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阐述“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过程。 (1)以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为目标,肩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新课标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要求包括: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4]。 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生活垃圾也日益增多,人均年产垃圾为450kg左右,并且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递增[5],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为1.6亿吨[6],“垃圾问题”已成为阻碍现代人类文明进步的普世难题。许多学生都深有体会,当他们途径社区垃圾箱时,常常能闻到“湿垃圾”所散发的臭味。因此,真实的问题情境就产生了:这些刺鼻异味是什么成分?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