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粒观的“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与实践-《化学教学》(2020年7期).docx

  • 0
  • 0
  • 约2.24千字
  • 约 24页
  • 2023-06-10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基于微粒观的“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与实践-《化学教学》(2020年7期).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基于微粒观的“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与实践 作者:叶佩佩 来源:《化学教学》2020年第07期 摘要:“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存在形式,学会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微粒观”的重要途径。以“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从建构化学基本观念的角度进行教学分析,结合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对基于微粒观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更好地突显学科概念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化学基本观念;微粒观;电离;电解质;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7-0055-06 中圖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背景 电解质的 电离是化学学科中认识溶液中物质存在形态和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理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电解质概念本身描述的逻辑性不强(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学生对电解质存在一定的错误概念(电解质在通电的条件下才能被解离),以及教学方式不利于概念建构和理论形成(过分依赖概念定义解析和习题强化训练)等,使得学生平时靠大量的习题训练才能对其所学内容达到模糊的理解,到最后只能对电解质进行简单的判断,无法将电解质与溶液中微粒的存在形式联系起来,在后续有关知识的学习上产生思维障碍,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电解质”概念的教学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具体知识背后的化学原理、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核心的化学观念[1]。“电解质的电离”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微粒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从微观视角认识和考察物质世界,是培养学生“微粒观”的重要载体。以“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以期实现促进学生“微粒观”建构的教学。 2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分析 毕华林[2]提出的“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流程分为五步(见图1):(1)明确“基本观念”,形成思维导向;(2)将基本观念转化为以具体事实性知识表述的“基本理解”;(3)把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4)针对问题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和探究活动”;(5)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评价”促进观念建构。这种“流程图式”的观念教学模式借鉴了Erickson“观念为本教学”的设计程序和方法,层次清晰、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建构知识到形成观念。 2.1分析教学内容 “电解质的电离”选自沪科版《化学》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1节。电解质的电离作为化学中重要的理论性知识,涉及(自身)电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重要的概念。从教材的内容组织上看,本节内容包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课题,发挥了电解质等化学核心概念对电离理论的指导作用,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本节课在学生初步学习酸、碱、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引出电离、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再从定量的角度探究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对电解质进行分类,引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为后面进一步学习离子反应、盐类的水解、电解等奠定基础。 准确完整地建立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基本的电解质电离理论,是构建学生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和认知方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化学学科认知发展极具促进作用。在系统学习电离理论之前,学生知道物质溶解于水中形成溶液,但物质溶解后在溶液中的微观存在是什么样子,是以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还是以其他形式存在?这些问题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难以自然产生。电解质的电离涉及的是物质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以什么微粒存在的问题,微粒观可以帮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的行为,学会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分析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溶液(或熔融状态)问题,逐步建立用微粒的观点来分析物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问题的一般程序(见图2)。 2.2设计教学思路 要落实微粒观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反复思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最终希望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而 这种理解(通常被称为“基本理解”)是从事实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原则和概括性原理,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理解的落实又需要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活动,因而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设计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且具有关键驱动力的问题(通常被称为“基本问题”),即将基本理解以基本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发展对概念的理解。这些基本理解和基本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重心,同时也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根据所确立的基本理解和基本问题,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如下有关学习任务等的教学思路(见表1)。 如表1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