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考化学识图题-《化学教学》(2015年1期).docx

  • 0
  • 0
  • 约3.13千字
  • 约 46页
  • 2023-06-10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解读中考化学识图题-《化学教学》(2015年1期).docx

  1. 1、本文档共46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解读中考化学识图题 作者:王荣桥 来源:《化学教学》2015年第01期 摘要:分析了近几年百余份中考化学试卷,依据中考化学试题中识图题的功能价值,对其进行分类解读,从三个方面十个类型就试题特点、结构特征举例进行分析,彰显中考化学识图题的独特构思和考查价值,旨在引起对中考化学识图题的关注,对日常化学教学给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化学识图题;读图;赏图;构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87–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筆者分析了近年来百余份全国各地的中考化学试卷,发现其试题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和图文渗透,以图形寄予信息、以图形传递信息、以图形表达信息、以图形考查知识成为中考化学命题的一大亮点。 识图题的出现活跃了命题形式、丰富了试题内容、凸显了其独特的命题特点和价值功能:一是直观性,识图题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简练、文字量少,表述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受;二是能力性,识图题依旧体现“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则,突出化学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重视能力考查,能有效地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三是导向性,识图题无声而有力地把化学教学引向素质教育的方向,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出背概念、背原理、背实验的学习误区;四是丰富性,识图题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和教学资源,丰富了试题内容,加大了试题容量,增强了问题的思考性;五是愉悦性,富有创新性的识图题,使试卷图文并茂、精彩亮丽,寓意清晰,让人耳目一新,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融合。为使大家充分了解该类考题,现将其归类分析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 读图——获取知识 将考查信息寓于图形之中,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分析,从图中获得有效信息。依据提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及题目要求明确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从而给出题目答案。该类题目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数据的能力,以及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曲线数据坐标图 数据坐标图一般包括主题、坐标系、表述内容、数据特征以及变化特征等。它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使学生通过数据图的观察、捕捉、分析,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达到利用数据解决问题的目的,以考查学生分析数据、提取数据、应用数据的能力。 例1 小红同学依据物质类别和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回忆了初中化学教材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并构建了部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坐标图,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已知A、B、C、D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E、F、D含有两种相同的元素,E与H反应生成F且放出大量的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化学式为_____。 (2)E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会增加,其原因可能是 _____。 (3)1.2g A和2.0g 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产物是_____(填化学式)。 (4)若G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G中另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分析:这是2012年桂林市的一道中考试题。该类试题的特点是打破了结构单一的传统图像题的建构模式,集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等多项考查内容于一体,推陈出新,构建了一个全新、多元素的图像,构思巧妙,视角独特,对平时熟悉的传统图像试题给予了新的内涵,继承中有发展,传统中有创新,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点燃了思维火花,引领了思维发展,培养了问题意识。同时,2014年南通市的中考化学第17题从考试题型、内容设计、表述形式与该题极为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H2CO3;(2)E吸收空气中的水(或E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或E在空气中变质等均可);(3)CO、CO2;(4)56 1.2 微观结构示意图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透过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是化学学科独有的特征。常见的微观示意图主要有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微观粒子构成物质的示意图、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用分子模型表述物质的化学变化可以直观地展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便于学生更好地感悟和认识微观世界。 例2 下图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观点不符合事实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分析:这是2013年淄博市的一道中考化学试题。该类考题的特点是命题者没有用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式等传统的方法表述化学反应,而是从物质构成的微观视角进行创新,用微粒模型表述物质的化学变化,表述得更直观、具体、简洁,便于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化学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