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课件-科学技术观.pptVIP

科学技术哲学课件-科学技术观.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卡文迪什实验室出身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1、瑞利男爵 1904 研究气体密度,发现氮 2、J.J.汤姆逊 1906 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卢瑟福 1908 因放射性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4、布拉格父子(W.H.布拉格、W.L.布拉格 )1915 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 5、巴克拉 1917 发现作为元素特征的二次X射线 6、阿斯顿 1922 因发明质谱仪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7、C.T.R.威尔逊 1927 发现用蒸汽凝结的方法显示带电粒子的轨迹 8、理查森 1928 研究热电子现象,发现理查森定律 9、查德威克 1935 发现中子 10、G.P.汤姆逊 1937 电子衍射 11、阿普顿 1947 上层大气的物理特性 12、布莱克特 1948 改进威尔逊云室,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线领域中有新发现 13、鲍威尔 1950 照相乳胶探测技术 14、科克拉夫特、瓦尔顿 1951 用人工加速原子粒子实现原子核嬗变 15、佩鲁茨、肯德鲁 1962 用X射线分析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6、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1962 发现去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获生理学或医学奖 17、约瑟夫逊 1973 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8、赖尔 1974 射电天文学 19、休伊士 1974 发现脉冲星 20、莫特 1977 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 与卡文迪什实验室有密切关系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1、玻尔 1922 研究原子结构和辐射 2、康普顿 1927 发现康普顿效应 3、狄拉克 1933 建立新的原子理论 4、P.W.安德逊 1977 磁性与无规系统的电子结构 5、卡皮查 1978 低温物理学 企业研究机构的范例—— 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布拉顿和 巴丁因发明晶体管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专利3千多项。 1997年5月,贝尔实验室分别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中国贝尔实验室,从中国招聘了第一批12名研究人员。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贝尔实验室亚太及中国地区总部,目前有700多名研究人员,其中90%有硕士或博士学位,50%来自应届毕业研究生。(许浚《感悟创新——贝尔实验室华裔高级副总裁的领导理念》,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年 ) 三、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1、经济支持系统(经费投入) “恩主”赞助——科学基金会——国家财政支持、企业投入(RD投入结构:美、法、德、韩等国政府与民间6:4或5:5,我国一是总量弱,RD/GDP比例低,二是政府投入偏低) 2、教育支持系统(人才) 法国大革命后,科学教育取代一般文化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德、日战后复兴的经验在于教育和人才基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信息支持系统(图书、情报) 4、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专门设备)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整体能力 赵红州在1979年《红旗》上发表“试论社会的科学能力”一文,钱学森好评,被学者引为经典。该文提出:在现代,决定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已经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社会的力量,是由规模宏大的科学家队伍,由技术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由效率极高的“图书-—情报”网络系统,由构成合理的科学劳动结构所提供的巨大的集体力量,即社会的科学能力。 社会的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1)科学家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 科学家队伍规模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尤其质量方面,高级科研人员的比例,平均年龄和年龄构成。当代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峰值年龄在37岁左右(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出获奖成果时的年龄为代表)。 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的讲话“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中,列举了著名科学家等杰出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龄之事例(见附表)。 创办少年班,硕博连读制度等措施。 (2)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 实验技术装备主要包括仪器、仪表、机械、材料、诸剂、动力以及相应的建筑设施等。是物质形态的科学劳动资料,标志着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科学能力水平的指示器。(见附:法、德科学中心转移与实验技术装备) 当代,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实验技术装备系统极为关键。 (3)“图书—情报”系统的效率 马克思:科学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 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 人类知识总量增长迅速,信息爆炸,科研人员1/3的时间用在资料检索上。情报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学能力。 (4)科学劳动结构的最佳程度 现代科学劳动的结构包括科学队伍的社

文档评论(0)

子不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平安喜乐网络服务,专业制作各类课件,总结,范文等文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感谢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