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基础教案-氢光谱规律的发现.docVIP

物理基础教案-氢光谱规律的发现.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5.1 夫琅和费(左2)正在展示他的光谱仪    19世纪中叶,人们认识到光来自原子内部,有一定规律,用棱镜或光栅可以把光的不同成分展现成光谱。不同物质的光谱有不同的特征,表明原子内部的信息。于是光谱学就成了探索原子奥秘的前沿阵地。    1666年牛顿的色散实验是光谱学最早的开端,光谱就是一种色散现象。    1800年,赫歇耳发现红外线。    1801年,里特发现紫外线。    1802年,沃拉斯顿观察到太阳光谱中间有许多黑线,这实际上是吸收光谱,沃拉斯顿误以为是颜色的分界线。 图5.2 夫琅和费观测到的太阳光谱    1815年,天文学家夫琅和费发表了自己编绘的太阳光谱图(如图5.2),对其中一些谱线标以A、B、C……H等字母, 图5.3 基尔霍夫和本生最早的光谱仪 后来就把这些线称为A线、B线……H线。这就是特征谱线的最早认识。夫琅和费还发明了光栅。    1859年,基尔霍夫和本生制成了第一台棱镜光谱仪(图5.3),开始用光谱方法分析物质的组成。他们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光谱线,从光谱线可以鉴定化学成分。用光谱方法,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微量化学元素。    1868年,瑞典物理学家埃格斯特朗发表标准太阳谱图表,记录有上千条光谱波长,数据精确到六位有效数字,均以10-10米为单位,为了纪念他的功绩,10-10米后来就命名为“埃”(?)。他的光谱数据当年被认定为国际标准。    埃格斯特朗最先从气体放电的光谱中确定了氢的红线,即Ha,证明它就是夫琅和费从太阳光谱中发现的C线, 图5.4 氢的巴耳末谱系 后来,他又找到了氢的另外三根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谱线,Hb、Hg及Hd,精确地测量了它们的波长(如表5-1)。   1880年又有两位天文学家胡金斯和沃格尔成功地拍摄了恒星的光谱,发现氢的这几根光谱还可以扩展到紫外区,组成一阶梯形光谱系。(如图5.4) 表5-1 氢的可见光谱波长 谱线 波长(×10-10米) Ha 6562.10 Hb 4860.74 Hγ 4340.1 Hδ 4101.1    至此, 物理学家致力于寻找光谱的规律,并对光谱的成因,即光谱与物质的关系作出理论解释。 巴耳末 J.J.Balmer 1825-1898 图5.5 巴耳末 巴耳末原来是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1825年5月1日生于洛桑。 中学时代在巴塞尔度过,后曾在卡尔斯鲁厄和柏林两地攻读数学。 1849年在巴塞尔以关于摆线的论文获博士学位。 1859-1897年一直在巴塞尔女子中学任教。 1865-1890年兼任巴塞尔大学讲师。 1898年3月12日在巴塞尔逝世。 当时的物理学家习惯于用力学方法来处理问题,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光谱规律的研究上首先打开突破口的不是物理学家,而是瑞士的一位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J.J.Balmer)。巴耳末擅长投影几何,对建筑结构、透射图形、几何素描有浓厚兴趣。他在这方面的特长使他取得了物理学家没有想到的结果。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从几何图形上领悟到谱线波长有迫近某一极值的趋势,就像建筑结构那样,由近而远,逐渐缩小。他又从几何关系找到谱线波长之间遵循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经过反复试算,找到一个共同因子b,列出一个公式,氢光谱的波长:              其中m、n均为正整数,b=3645.6×10-7毫米。用这个公式反推氢光谱的波长,与埃格斯特朗的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波长的1/40000。该公式于1884年发表。 一位中学数学教师,竟然解决了许多物理学家大伤脑筋的难题,打开了光谱奥秘的大门,他的诀窍也许就在于他不是物理学家,不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吧! 巴耳末公式的建立,为光谱系的整理工作提供了范例, 因为氢光谱是最简单、最典型的一种。从此,光谱学形成了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为进一步了解原子的特性准备了丰富资料。 1890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Johannes Robert Rydberg,1854-1919)列举了大量光谱数据,对光谱规律作出总结。后来,里德伯和舒斯特独立地发现里德伯-舒斯特定律,1908年,里兹(W.Ritz,1878-1909)提出组合原理,使光谱研究由光谱线转向光谱项。    但单凭光谱现象的知识还不足以建立原子理论,还不足以揭示物质内部构造的规律性,因此,不能解释光谱的成因。只有等到量子理论的出现和原子核的发现,三条途径汇合到一起,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iels Bohr)正是在这些基础上于1913年成功地提出了氢原子模型理论。

文档评论(0)

子不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平安喜乐网络服务,专业制作各类课件,总结,范文等文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感谢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