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下 《六国论》1 新知导入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就不会相继灭亡。他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不爱护百姓,导致身死国灭。那么,苏洵又是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的呢?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及相关经历,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结合课前的梳理与归纳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4.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翻译全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目的,体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预习检测 朗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厥(jué) 暴(pù)霜露 洎(jì) 谗(chán ) 邯郸(hán dān) 殆尽(dài) 当(tǎng) 日削(xuē) 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作者介绍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 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苏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作者介绍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文体常识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旨在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新知讲解 1.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 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卡片,讨论合作完成) 新知讲解 卡片一:古今异义 ①.思厥先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 ,以至于,终究 今:表示另提一事 ③.可谓智力孤危 古:智慧力量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 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新知讲解 卡片一:古今异义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 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不去 今:能力差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 今:连词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师重点点拨。 新知讲解 卡片一:古今异义 ⑦.其实百倍 古:其,代词,那。实,副词,实际上。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 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古:可,可以,以,凭借 今:表示认可 2.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文言基础知识卡片,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