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比较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比较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选课,1.5学分,32学时。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的比较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增强多元文化认同感,能以开放的态度、批判的思想和包容的胸襟对待多元文化现象,增强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后借助慕课、学习通、QQ群、邮件等多维平台,发布调查问卷、知识点练习、单元测试、课程考试、讨论习题等,教师通过对学生历史成绩查询、课前课后资源学习记录、随堂测验分析、互动交流统计等对学生课后练习进行针对性辅导,反馈服务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动态追踪。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学习形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偏见中词汇、套话、等级关系、种族歧视等重要概念及特征,增强文化思辨与鉴赏力,探讨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案例
(1)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2)教学环节设计:本节课共有以下四个环节:
①课堂导入;
②知识点讲授与思政元素的融入;
③重点难点辨析;
④课堂总结与课后讨论
(3)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讲授法。通过对基本理论概念和文本典型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及辨别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见的文化偏见现象,思考并剖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②讨论法。通过现实典型案例的收集讨论,使学生紧跟国内及世界实事,将中国精神和国际视野扩展的思考有机融合。
(4)考核评价方式:依据课堂讨论的发言情况和课后作业中学生所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5)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课堂导入):由西方文本中出现的“傅满洲”“陈查理”“功夫”“黄祸”等中国形象词汇的讲解引入教学内容;
课中重点难点辨析: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解读,隐含着西方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原因。
课后作业的布置:收集并分析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如“中国病毒”“武汉”等词汇,并分析此疫所折射的中西认知差异,探讨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案例成效
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后达成的目标通过形象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西方对于中国形象的解读和认知,使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偏见中词汇、套话、等级关系、种族歧视等重要概念的特征。能够理解及辨别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见的文化偏见现象,思考并剖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调节自身文化身份及思维定势,帮助分析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在全球化世界中树立自身民族文化自信的认知,培养中国情怀。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首先,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学生身边的实事结合,引导学生从其感兴趣的现实案例出发,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更加深入体会到了文化偏见,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这种“课内+课外”的模式,有效地将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体验进行了有机融合,教学效果变得更为理想。
教学督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及学生学习的相关成果大三学生普遍对《比较文学》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评教结果三年来一直是非常满意,评教成绩也常年保持在95分以上。
“课程思政”是一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这就要在总结、借鉴已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进而形成适合本门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其次,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革,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