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城镇化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

2.2城镇化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在脚下 理在心中 第二章“乡村与城镇”-第二节城镇化 教材 必修2 课时安排 15min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课型 新授课 一、课标要求与分析 2017年版2020年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运用材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本课标要求主要涉及一个概念、两个行为动词和三个结论。一个概念即城镇化的概念,两个行为动词即运用、说明,三个结论即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的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其中运用材料要求教师运用各种人文地理数据、图表和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描述城镇化的空间现象;运用思维导图,明确城镇化意义的运行机制。 课标内容由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城镇化的概念、动力机制以及利弊,第二课时要落实城镇化的过程以及特点。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弊兼备,须辩证分析问题,并且通过认识与利用城镇化,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乡村与城镇”的第二节“城镇化”第一课时,由“城镇化的内涵及动力机制”和“城镇化的利弊”两部分组成,对前一节内容有承上作用,即城市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基于“运用材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这一课标要求,通过观看视频,运用图表分析法、归纳法等,并借多媒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城镇化的概念、动力;运用视频分析城镇化的有利意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同时说明城镇化的不利意义,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阅读”内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明确强调了我国的城镇化特色。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青岛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生活经历上,学生对所在城市有一定了解,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说出城市的变化。然而,由于缺乏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对城镇化的概念缺乏准确的认识,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没有形成整体的思路。在授课对象上,本节课面向青岛市高一年级学生,因此以学生的家乡青岛市为例,能让学生对城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由于城镇化反映的是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过程,因此学生对该知识的探究兴趣比较浓厚。在挖掘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使其掌握地理的时空分析技能,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 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未来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大多都与地理有关系,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凸显出巨大的优势,本节课学习的城镇化就是未来要面临的困难之一,这迫使我们的学生必须接受城镇化的学习,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本节课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城镇化的利弊,引出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培养未来公民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标准:运用材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具体分解如下: 1、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运用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城镇化向高质量转变,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体现人地协调观。 2、运用青岛市城镇化发展的图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城镇化的主要标志,辩证地分析城镇化的利弊,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青岛市在城镇化不同时期的进程差异,引导学生归纳特点、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总结分析家乡在城镇化方面的变化,运用城镇化的数据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2、教学难点:城镇化的利弊 七、教学方法 1、讲解法: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适合使用讲解法进行讲解。 2、启发式教学法:本节内容难度适中。运用性强,需要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材料的处理和分析。采用在学生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为主的方法进行教学。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类关于城镇化的图表以及视频,弥补知识抽象空洞的缺陷,由于多媒体的客观性强,增强真实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无法客观呈现的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课堂教学。 4、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城镇化的有利意义”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5、板书板画法:通过框架式板书对城镇化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学生们构建起知识的框架,更加直观的看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课后回顾。 八、教学用具 青岛市行政区划图:方便学生在导入环节找到自己家的位置,从而引发对城镇化的思考。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同学们,这是1980年我们青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