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pptVIP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是指严重感染导致的低血压持续存在,经充分的液体复苏难以纠正的急性循环衰竭。( Sepsis 3.0:在Sepsis基础上出现补液无法纠正的低血压以及血乳酸水平>2mmol/L )。 可迅速导致严重组织器官功能损伤,主要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早期正确诊断和处理与临床结果密切相关。 第一页,共三十四页。 1 概述 国外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急诊患者中,7.3%在入住4h内发生严重感染,12%的严重感染患者在入住48h内发展为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平均高达42.9%,早期识别并启动治疗可降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 第二页,共三十四页。 2 感染性休克的危险因素 第三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1 感染、炎症反应与免疫 感染性休克可以不依赖细菌和毒素的持续存在而发生和发展,细菌和毒素仅起到触发急性全身感染的作用,其发展与否及轻重程度则完全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 第四页,共三十四页。 第五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2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分为3个时期: 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淤血性缺氧期(休克进展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微循环衰竭期(休克难治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不可逆期) 第六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2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缺血期: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交感神经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 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痉挛,尤其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更明显,前阻力增加,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内血液流速缓慢,轴流消失,血细胞出现齿轮状运动。血流主要通过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回流,组织灌注明显减少。 第七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2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淤血期: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组织呈淤血性缺氧状态,导致二氧化碳和乳酸堆积,血液pH值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同时,多种扩血管物质如组胺、腺苷、缓解肽、肠源性内毒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增多,导致微血管扩张,血压进行性下降,全身各脏器缺血缺氧的程度加重。 第八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2 感染性休克时的微循环变化 微循环衰竭期:严重酸中毒、大量一氧化氮和局部代谢产物释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损伤等,均可使微血管发生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中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状态,组织几乎完全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得不到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甚至可出现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即指在补液治疗后,血压虽可一度回升,但微循环灌流量仍无明显改善,毛细血管中淤滞停止的血流也不能恢复流动的现象。 第九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3 感染性休克时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心血管功能障碍 在诊断感染性休克后6h内约有20%的患者会出现左心室功能障碍,到发病后1~3d该发生率可增加至60%。由急性全身感染引发的心肌功能抑制可造成心脏泵功能减低,心排血量减少,以致不能满足组织代谢的需求,甚至引起心源性休克而危及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心肌功能障碍和心血管炎症反应导致脑利钠肽和肌酸激酶升高。 心功能障碍机制 冠脉血流量减少 细菌毒素 缺氧和酸中毒 心肌抑制因子 DIC 第十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3 感染性休克时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等病变,大部分患者需要呼吸支持。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3 感染性休克时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肾功能障碍 过去认为感染性休克时因肾血流量减少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急性肾损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感染性休克时肾血流量正常甚至增加,然而肾皮质和髓质血流出现再分布,肾血流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反而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毛细血管渗漏以及炎症导致微循环功能障碍。 第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3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学 3.3 感染性休克时器官系统功能变化  胃肠道功能障碍 感染性休克状况下,内脏血管选择性收缩以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胃肠道缺血缺氧,上皮坏死、脱落,肠道屏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高,细菌、内毒素和其他炎症介质扩散,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文档评论(0)

Zhangqing0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