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Plate Tectonics)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Wilson(1965),McKenzie et al.(1967),Morgan(1968),Le Pichon(1968)等人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岩石圈、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俯冲与消减、大陆碰撞、地幔对流、地震及火山等一系列概念而提出的。板块构造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New Global Tectonics)。; “板块(Plate)”(Wilson(1965):地球表层(岩石??)被活动带分割而成的大小不一的球面盖板。它的面积很大(数万至亿平方公里),厚度很小(数百公里),并依地球表面轮廓弯曲。
大洋板块:构成板块的岩石圈顶层为大洋地壳的板块,如太平洋、大西洋、菲律宾海等板块。
大陆板块:岩石圈顶层的一部分为大陆地壳的板块,如欧亚、北美、南美、非洲等板块。 ;⑴ 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铁板一块”,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球面块体(岩石圈板块);
⑵ 板块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⑶ 板块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世界上的地震、火山主要沿板块边界分布;
⑷ 板块边界分三种类型:分离扩张型、俯冲会聚型、平移剪切或转换型;
⑸ 在离散边界处的扩张增生得到会聚边界处俯冲消减的完全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⑹ 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一、转换断层;转换断层;全球转换断层的分布特征; 2. 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对比 ;转换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对比 ;1967年,美国学者赛克斯(L.R. Sykes)发现,地震只发生在洋中脊轴部和被错段的洋中脊的断裂带上,且皆为浅震,但震源机制有差别。;转换断层两侧磁异常的平移错开机制 ;2、转换断层的地质、地貌特征 ;2、转换断层的地质、地貌特征 ;3、转换断层的类型:左旋和右旋 ;终端为三联点的转换断层;除圣安德烈斯断层外,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都位于洋底。其南端与加利福尼亚湾内东太平洋海隆的北延部分相接,北端与胡安·德富卡脊相接,此交点以西,地震活动突然终止。 ; 大陆上,洋脊-洋脊型转换断层表现为裂谷-裂谷型,如贝加尔裂谷带上的通卡断层等,平移段两端转换为张扭性裂谷盆地(谢尔曼等,1983)。;洋脊-凹弧型
如现在连接汤加海沟和新赫布里底海沟的斐济断层,原为凹弧-凹弧型转换断层,后因弧后扩张产生新的洋中脊,变为洋脊-凹弧型,转换断层逐渐伸长。;3、转换断层的类型;凹弧-凹弧型
如连接安第斯弧和中美海沟的蒙塔古断层,转换断层也在逐渐伸长。;凹弧-凸弧型如冲绳海沟和伊豆-小笠原海沟的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转换断层的长度也不确定。; 沿转换断层所发生的运动除平移剪切外,有的还兼有拉张或挤压性质,据此还可分出张性转换断层和压性转换断层。
压性转换断层的构造变形十分强烈。
沿着张性转换断层往往有软流圈物质上涌,成为地壳增生场所,或出现火山活动,局部可形成新的洋壳,如加勒比板块的北界开曼海槽槽底,曾采集到新鲜的玄武质熔岩,这种转换断层又称泄漏型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的形成还可能与板块在不同地段的俯冲有关。
如新西兰的阿尔卑斯断层,它的形成与原始海沟两侧的澳洲板块(X)和太平洋板块(Y)各自在不同的地段上俯冲到对方之下有关。斐济转换断层可能与弧后扩张作用有关,而死海转换断层则可能与碰撞前陆的破裂有关等等。 ;1、全球地震的分布(95%分布在狭长地震带内); 大洋中脊地震带在各大洋之间彼此相连,同时还与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相连接。印度洋中脊东南支向东南方向延伸,在麦阔里岛以南与环太平洋地震带西段相交。在大西洋南端,大西洋中脊地震带向东绕过非洲南端与印度洋中脊西南支相接,向西通过南桑德韦奇群岛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东段相接。在大西洋中部,大西洋中脊地震带通过亚速尔群岛至直布罗陀海峡一线,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相连。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东段,在印度尼西亚群岛东面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连。在东太平洋海隆东面,沿加拉帕戈斯海岭和智利海岭有两条地震带,把东太平洋海隆地震带与中、南美洲西缘的地震带(属环太平洋地震带)连接起来。 ;现代板块划分的标志:地震带、地貌特征(洋中脊、海沟、褶皱山系等 )、地质(主要是岩石) 。;6大板块划分方案
据Le Pichon,1986;十二个板块划分:纳兹卡板块位于东太平洋海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