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3)脾动脉splenic artery: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1~2支胃后动脉,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膈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沿途发出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 脾静脉位于脾动脉上方。 * 体积大,4-15cm,瘤细胞分化较好,具有母细胞多能分化的特点,约43%有钙化。 * 五年生存率仅为1-3% * 五年生存率仅为1-3% * 仅使胰头轻度或中度肿大,早期侵犯胰内胆总管,以“围管侵润”方式造成胆管梗阻。 * 3)脾动脉splenic artery:沿胰上缘蜿蜒左行至脾门,分为数条脾支入脾。脾动脉在胰上缘走行中,发出多条较细小的胰支至胰体和胰尾;发出1~2支胃后动脉,在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胃膈韧带上行,分布于胃体后壁上部。脾动脉在脾门附近,发出3~5条胃短动脉,经胃脾韧带至胃底;发出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右行,沿途发出胃支和网膜支营养胃和大网膜,其终末支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 (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 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平均年龄25,大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多潜能干细胞。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多为腹痛、腹块,一般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 ,不易检出。 85%的实性假乳头状瘤局限于胰腺中,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较大,但很少引起胰管和胆管扩张。 转移少见,预后较好。 影像学表现 (1)胰尾、胰头为好发部位。 (2)表现境界清晰的圆形、椭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较大(≥5cm)。 (3)平扫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信号,实性结构边缘分布为主。 (4)动态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 (5)肿瘤多有包膜、出血。 (6)肿瘤很少会引起胆胰管扩张,远处脏器转移罕见。 (三)、胰腺囊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边缘光滑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密度近于水 包膜光滑、菲薄,多房蜂窝样,一般小于2cm 中央纤维疤痕和分隔可见条状不规则钙化或特征性日光放射状钙化 增强扫描后肿瘤的蜂窝状结构更清晰 粘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 边缘光滑、圆形、卵圆形肿块,密度近于水。 多为大单囊,少数几个大囊组成,一般大于2cm。 囊壁厚薄不均、囊内有线状菲薄分隔;恶性者囊壁常较厚不规则。 囊壁可见壳状或不规则钙化。 可见乳头状结节突入腔内,增强可见强化。 有恶变倾向。 粘液性囊性肿瘤 胰腺粘液性囊腺癌 二、胰腺内分泌性肿瘤 胰岛 pancreatic islets (langerhans) 胰岛细胞瘤 定义:最常见的胰腺内分泌性肿瘤,其中约60%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较早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90%的瘤体直径小于2cm。 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 胰岛细胞瘤( Islet cell tumor) 发病率 主要症状 胰岛素瘤(Insulinoma) 40% 低血糖综合征 胃泌素瘤(Gastrinoma) 25% Z-E综合征 胰多肽瘤(PPomas)及其他 1-2% 抑制胆汁和胰液分泌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s) 1% 糖尿病皮炎综合征 胰肠肽瘤(Vipomas) 2% 致腹泻综合征 生长抑素瘤(Somatostatinomas) 2% 抑制综合征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30% 恶性者90% 胰岛素瘤insulinoma 是由B细胞组成,属APUD系统的,分泌过量胰岛素的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大量的胰岛素释放入血,引起以低血糖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诊断方法 诱发儿茶酚胺大量释放 神经系统低血糖症状 临床症状 反复测定空腹血糖可低至2.2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可呈地平曲线。 禁食后发生的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