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ppt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 述 研究物质在紫外(200~400nm)及可见光(400~750nm)的分子吸收光谱法,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产生于价电子和分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 特点: 灵敏度高:测定下限可达10-5~10-6mol/L, 准确度能够满足微量组分的测定要求: 相对误差2~5% (1~2%) 操作简便快速 应用广泛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分子吸收光谱是由于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由于在分子中,除电子运动状态外,还有核的振动和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因此分子光谱较为复杂。 当一分子吸收外来能量后,其能量的变化△ E,应为△ Ee + △ Ev + △ Er之总和, 即: △ E = △ Ee + △ Ev + △ Er (△ Ee △ Ev △ Er) 一、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二、分子光谱类型 分子转动能级差:△Ev约为0.005eV~0.05eV,吸收波长为250~25μm,为远红外光,形成远红外光谱或转动光谱; 分子振动能级差:△Er约为0.05~1eV,吸收波长为25~2.5μm,为红外光,同时伴随着转动光谱,故称为红外光谱或振转光谱; 电子跃迁产生吸收光谱,电子可以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任意一振转能级上,故含有大量谱线,相互重叠形成连续吸收谱带。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及吸收曲线 三、吸收光谱特征及其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位于紫外– 可见区,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以波长(nm)为横坐标,可以测量某物质的吸收光谱,即为吸收曲线。 名词及术语: 1.透光率 T = I/I0×100% 2.吸光度A = lg(I0/I) = – lgT 3. 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 ? =A/bc 4. 最大吸收波长?max 即具有最大吸收值所对应的波长。 吸收曲线描述了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反映了物质分子能级的变化,故吸收曲线形状和最大吸收波长位置?max以及吸收强度(?)等与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因此利用吸收曲线形状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某一波长下吸光度值进行定量分析。 摩尔吸光系数 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1.???*跃迁:需要能量高,位于真空紫外区; 2.n??*跃迁:如CH3– O– H,CH3– NH2,?max = 183nm、213nm,其摩尔吸光系数较低,一般?300 lmol– 1cm– 1 3.???*跃迁(K带) 如– C = C– 等含有双键的化合物,特征是摩尔吸收系数大,一般?104,如CH2 = CH2,?max = 162nm, ?max = 13000. 4.n??*跃迁(R带): 如– C = O – NO2等,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跃迁,其特征是摩尔吸光系数小,一般?100,为禁阻跃迁。 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5.电荷迁移跃迁(“p?d跃迁”) 指用电磁辐射照射化合物时,电子从给予体向接受体相联系的轨道上跃迁,本质是一个内氧化过程。 其特点是:谱带宽、强度大,?max 104。 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Fe3+与SCN-形成血红色配合物,在490nm处有强吸收峰。其实质是发生了如下反应: [Fe3+ SCN- ] +hν= [Fe SCN ]2+ 一些具有d10结构过渡元素形成卤化物及其硫化物,如AgBr 、PbI2、HgS等也是由于p?d跃迁产生的颜色。 6.配位场跃迁: 配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d一d电子跃迁和f一f电子跃迁 摩尔吸收系数ε很小,对定量分析意义不大。 生色团、助色团和 红移、蓝移 1.生色团:生色团,指分子中,可以吸收光子产生电子跃迁的原子基团,多为含有?键的不饱和基团。常见的生色团有:烯、炔、羧基、酰胺、羰基、偶氮、硝基、亚硝基等。 2.助色团:指带有n电子对的基团,如–OH –OR –NHR –SH –Cl –Br –I等,其本身不产生吸收,但与生色团相连接时,使生色团吸收带?max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同时伴随着吸收强度的增加,称为助色作用。 生色团、助色团和 红移、蓝移 3.红移和蓝移:因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使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max发生移动。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称为红移(Bathochromic shift) ,而向短波长方向移动称为蓝移(紫移) (Hyptochromic shift). 例如(1)助色团 (2)共轭结构 吸收带 1.K带(???*跃迁) 2.R带(n??*跃迁) 3.B带、E1带和E2带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跃迁引起的。E1带出现在180nm(?MAX = 60,000); E2带出现在204n

文档评论(0)

宋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