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 18 页的例题 4 。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 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 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 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 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 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 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 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 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 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 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2 .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 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 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 12 个竹笋分给 4 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 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 12 个竹笋 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 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 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 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 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 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 .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 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 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 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 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 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 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 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 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 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 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 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 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 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 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 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档评论(0)

小蜗牛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