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1
黄耆散_济阴纲目卷四_减法方剂树TOC \o 1-3 \h \z \u
黄耆散_济阴纲目卷四_减法方剂树 1
1. 原方 5
1.1. 组成:黄耆1两,防风7钱半,当归7钱半,白芍7钱半,干地黄7钱半,甘草(炙)半两。 5
1.2. 功效:因失血,荣卫损而致劳气,食后身疼倦,夜间盗汗。 5
1.3. 来源:《济阴纲目》卷四。 5
2. 养生汤 5
2.1. 减:防风、干地黄 5
2.2. 组成:黄耆2钱,当归1钱,白芍1钱,甘草1钱。 5
2.3. 功效:妇人三十二三岁,气血盛实,热结血闭,脐腹疼痛,手不可近者。 5
2.4. 来源:《竹林女科》卷一 5
3. 黄耆散 5
3.1. 减:当归、白芍、干地黄 5
3.2. 组成:黄耆2两,防风1两半,甘草1两(炙)。 5
3.3. 功效:上焦风热毒疮肿及发背热毒。 5
3.4. 来源:《养老奉亲》 5
4. 黄耆六一汤 5
4.1. 减:防风、白芍、干地黄 5
4.2. 组成:黄耆、当归、甘草各等分。 5
4.3. 功效:风湿相搏,肌肉瞤动。 6
4.4.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6
5. 玉屏散 6
5.1. 减:当归、白芍、干地黄 6
5.2. 组成:黄耆、防风、甘草。 6
5.3. 功效:表气虚而恶寒者。 6
5.4. 来源:《伤寒大白》卷一 6
6. 黄耆六一汤 6
6.1. 减:防风、当归、白芍、干地黄 6
6.2. 组成:黄耆(去芦,蜜炙)6两,甘草(炙)1两。 6
6.3. 功效:气虚津伤,肢体劳倦,口常干渴,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先渴而后生疮疖,或患痈疽之后而口渴;或卫虚自汗;或痔漏脓水不绝。 6
6.4. 来源:《局方》卷五(宝庆新增方) 6
7.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辩》卷中。) 6
7.1. 减:防风、白芍、干地黄、甘草 6
7.2. 组成:黄耆1两,当归(酒洗)2钱。 6
7.3. 功效:劳倦内伤,气血虚弱,阳浮于外,肌肤燥热,面红目赤,烦渴引饮,脉洪大而虚,口舌生疮,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产后无乳;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6
7.4. 来源:《内外伤辩》卷中 7
8. 当归汤 7
8.1. 减:黄耆、防风、白芍、干地黄 7
8.2. 组成:当归(切,焙)2两半,甘草(炙,锉)1两半。 7
8.3. 功效:风肿。 7
8.4.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7
9. 防风当归丸 7
9.1. 减:黄耆、白芍、干地黄、甘草 7
9.2. 组成:防风、当归(去尾)各等分。 7
9.3. 功效:肝经有风,血得风而流散不归经,以致妊娠下血。 7
9.4.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 7
10. 防风黄耆汤 7
10.1. 减:当归、白芍、干地黄、甘草 7
10.2. 组成:防风、黄耆等分。 7
10.3. 功效: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弱者。 7
10.4. 来源:《古今名医方论》卷二引柯韵伯方 7
11. 归耆汤 7
11.1. 减:防风、白芍、干地黄、甘草 7
11.2. 组成:当归1钱,黄耆5钱。 8
11.3. 功效:虚火上攻头目,浑身胸背发热。 8
11.4.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8
12. 国老膏 8
12.1. 减:黄耆、防风、白芍、干地黄 8
12.2. 组成:当归3两,甘草3两。 8
12.3. 功效:悬痈。 8
12.4. 来源:《疡科捷径》卷中 8
13. 黄耆当归散 8
13.1. 减:防风、白芍、干地黄、甘草 8
13.2. 组成:黄耆(锉)10两,当归(切,焙)8两。 8
13.3. 功效:石痈久不愈。 8
13.4.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8
14. 黄耆防风汤 8
14.1. 减:当归、白芍、干地黄、甘草 8
14.2. 组成:黄耆4两(生),防风1钱。 8
14.3. 功效:脱肛,不论10年8年。 8
14.4.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8
15. 白芍甘草汤 9
15.1. 减:黄耆、防风、当归、干地黄 9
15.2. 组成:白芍1两(醋炒),甘草3钱。 9
15.3. 功效:胃气痛,证属阴虚血燥,肝气妄动,木克土者。其痛在脐腹以上,胸膈之间,时作时愈,愈则安然无恙,偶有拂逆,则复作。 9
15.4. 来源:《医门八法》卷三 9
16. 黄耆甘草汤 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