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中的《诗经》引用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启示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培养出如此多优秀弟子,除了独特的教学内容之外,和他超前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当下语文教育的关注点已经由过去的三个维度转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经在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诗经》则是其最重要的教材之一,他更是把对《诗经》的理解程度当作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志,单单在人教版的《论语选读》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子对《诗经》的援引达十多处,大部分是他和弟子的对话。子夏、子路等都曾接受过孔子的《诗》学教诲,或讽喻,或警示,或赞誉,或辩驳……这些接受《诗》学教诲的弟子不论自身资质优劣,大部分都成长为了孔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人才。《论语》中的《诗》学教育无论是对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还是审美的鉴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分析《论语》中的《诗经》引用,来探寻其对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价值。
一、斯言无玷尚可为——言语艺术的培养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无疑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一切语文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就曾对其子伯鱼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很早就将《诗经》作为言语基础功用的范本。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见,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最终指向的是言语的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说适宜的话的能力。孔子历来十分注重言语运用的场合之分,《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语言不统一,各有方言。“雅言”是中夏通用的语言,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是正音,一般运用于外交、祭祀等正式的场合。孔子在朗诵《诗》《书》时,会使用“雅言”,一方面体现了他对《诗》《书》的重视,把它看作像执礼这样崇敬的事,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在庄重场合下对语言“仪式感”的追求。
如果说“雅言”体现了孔子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最优情境选择,那么“慎言”则体现了一种对言语规范的深刻自省。《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所谓白圭,《诗经·大雅》中曾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句子。意思是“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说的话有污点,就无法挽回了”。南宫括因经常将此句挂在嘴边,孔子便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孔子认为一个“慎言”之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保全自己,将自己的侄女嫁给这样一个人,也体现了孔子的审慎与负责。谨言慎行,就能少惹事端,这也是修身齐家的必行功课。孔子用《诗》立言,言成则礼立,也正因如此,《诗经》能成为浅可识鸟兽草木,深可兴观群怨;近可事父母,远可事君王的度世金针。
二、切磋琢磨璞玉精——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它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言语运用,提升深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在其具体实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语言的直觉体验。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认为“中文是所有世界语言中最不准确、最模糊的语言,也是最美的语言,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中文语义的丰富性也使得其兼具了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更容易使语言产生暧昧感,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诗经》很美,宋词很美。在鉴赏这些文学作品时,形象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像《诗经》这样的作品,因为运用了大量的赋比兴手法,如果你不会联想,不会感发,就很难获得语言的直觉体验,这也是很多学生看到《诗经》中许多篇章时只知其美而不知其意的症结所在。
孔子很早就注意到了“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他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举一隅能以三隅反”的能力,认为只有会联想的学生才有能力去谈论《诗经》。《论语·学而篇》记载,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认为子贡所描述的贫者和富者已经有了“无谄”“无骄”的品质,但是还可以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更高境界。在这里他只是描述了两层境界,但没有说明进阶的通道是什么。于是子贡反问,是要像对待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吗?这一问,让我们看到了子贡思维的形象性,他用一个形象得当的类比,隐喻了“人的品质也需要提升”这一抽象概念,同时也回答了“通道是什么”的问题——“切磋与琢磨”,那么人如何去“切磋与琢磨”?无非是通过学习,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虽然子贡没有明说,但是孔子已心领神会,因此高兴地说道: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他和其他学生身上,《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语文教学:学习支架:让“群读”走向“深读”.docx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备考: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分析.docx
- 高中语文教学:《祝福》中的多声叙述解读.docx
- 2022高考语文作文备考:识差异 善追问 辨关系.docx
- 2022高考语文作文备考:高考作文材料的三大核心功能.docx
-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备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小说备考策略.docx
- 基于思辨和还原的《方山子传》文本细读.docx
- 2022高考语文备考:守正 思辨 灵动 高远---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docx
- 高中语文教学:《窦娥冤》叙事模式解读.docx
- 2022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立德树人:高考作文的起点和归宿.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