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06-10 味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 道两家学派,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 “味论” 主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 道家对物质的超越却正与文学对现实的超越可相契合。这种超越性正成为味论的哲学基础。 一、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他从哲学的高度关于美的探讨,有其独到之处。 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 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 就抛弃了一切, 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 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即具有现实超越性,与文学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忘言”说。庄子认为语言 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 。他主张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得“意” 问: 为什么说庄子“虚静说”会有味论的理论渊源? 二、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 征。其诗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 《二十四诗品》(近年此书是否为其所作有争论) 和《与李生论诗书》中。他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 ,就 是十个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 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 “韵外之致。” 他认为要获 得这种“韵味”,首先要有意境,并且意境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就是他所 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谈得上“韵味”。这种“韵味”在诗中,但又 不能意尽于诗句中,这就像“味”之于醋、盐,但又不同于醋、盐,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这种“韵味”显然不是形式、声韵方面的东西,而是诗美内涵的一种“神韵” 。 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和欣赏必须 “辨味”,辨别、 评价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有“韵味” ,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 ,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即“韵外之旨。 问:司空图的“咸酸之外”到底指的是什么? 三、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 ,总结了汉魏以来五七言诗的发展经验,树立盛唐的榜样,以矫宋诗之弊。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 ,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 他在诗话中首先提倡“妙悟”说。提倡“以禅喻诗” 、“以悟论诗”,反对宋以来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的倾向。 他提倡“别裁别趣”说。从妙悟、别材别趣出发,提倡“兴趣”说。他所说的“兴趣”,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问:严羽“妙悟说”为什么会反对文字、议论、才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41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