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解构的现代派与现代主义——论两种知识谱系之间的同时代性.docx

被解构的现代派与现代主义——论两种知识谱系之间的同时代性.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被解构的现代派与现代主义——论两种知识谱系之间的同时代性 从1970年代末开始,国外的“现代主义”文学和相关论述被引入中国,并在1980年代初的文学和文化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论争。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主要以“现代派”一词来指称“现代主义” 一、作为“文学事件”的“现代派”:“外国文学”知识的历史化与本土化 “文革”结束之后,在“反封建”思潮和“人道主义”思潮席卷整个社会的同时,发生在文学领域的“现代派”论争也同时展开,成为“新时期”之文学“现代”规划的集中体现。然而,就在1983年之后,“现代派”论争就暂告一段落了。程光炜指出,“现代派文学”这一概念“到了1983年后就不再使用了”,文学史家“对1985年以后的探索文学现象更愿意采用‘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第三代诗歌’等表述,而不是‘现代派文学’” 正是由于“现代派”概念被批判和悬置,等时过境迁之后,也就有了对“事件”进行重述的可能。从1980年代末开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就开始了对“现代派”概念的重新讨论。例如,许子东在《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1989)中就分析了“现代派”如何在历次论争中被“我们”化,为后来研究提供了出发点 相比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尽管在1980年代的“现代派”论争中表现积极,但在1980年代末以来对此“知识”的重新理解上表现得相对冷清。郑体武观察道:“在我个人印象里,90年代以来,外国文学界召开的各类学术研讨会,讨论后现代主义的很多,但专门讨论现代主义的似乎没有;在已发表或出版的诸多论著乃至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研究后现代主义的很多,研究现代主义的相对较少。” 与这些单篇论文或章节相比,李建立完成于2008年、修订出版于2019年的博士论文《“现代派”考论:知识与观念的生成(1950—1980)》所涉及问题更为全面和深入,也足以成为国内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前沿成果。李建立认为,学界在理解相关“现代派”问题时,依托于“中国/西方”的框架,未能在历史化的基础上理解“西方现代派”、中国“现代派”和“modernism”的关系,并在“历史化的视角”中提问:“作为知识与观念的‘现代派’是在怎样的历史关联中生产出来并如何被体制化的?” 不难发现,国内学者在重新审视“现代派”问题上已经产出了成规模、成现象的成果 不过,也正是由于“本土化”的研究路径,这些研究面临一个相应的问题:大部分国内学者未能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进行把握,因此只能暂时将“现代派”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联搁置或切割开来,仅仅划出一片“本土”的区域去讨论“本土”问题。然而,正如僵化的“现代派”知识会限制我们对于“现代主义”的理解一样,反思我们的“现代派”知识,与重新理解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主义”是一体两面的事情,缺失了任何一面,都有可能使另一面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下一节将会讲到,英语学界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理解也表明了,“现代主义”与“现代派”一样,也不只是单纯的“文学史概念”,而且也是需要被放置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再审视的“文学事件”。 二、另一个“文学事件”:英语学术中“现代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长期以来,在中外文学研究界,无论是“现代派”还是“现代主义”,都主要指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运动。然而,张和龙通过学术史和概念梳理发现,“现代主义”这个概念与其所指的文学现象并非从一开始就联系在一起的:在1920年代,“‘现代主义’一词作为文学术语在英美文学界时隐时现,其面孔还相当陌生,意义尚不‘明确’,至于‘流行’更是无从谈起” 为了说明后来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知识的解构,这里首先需要稍微总结一下“现代主义”知识的建构过程。西恩·莱瑟姆(Sean Latham)和盖尔·罗杰斯(Gayle Rogers)在《现代主义:一种观念的演化》(Modernism:Evolution of an Idea,2015)中通过对英语文献的梳理指出,在19—20世纪之交,“现代主义”被广泛但含混地运用在诸如文学、艺术、商业、政治和宗教等各个领域,表示求新求变、追逐时尚和反对传统等意,并在不同的人那里引发褒贬不一的情感反应,“即便是在与这个概念密切相关的实验作家(即指庞德、T.S.艾略特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等被标签为“现代主义”的作家)那里,‘现代主义’也是一个移动的(mobile)、扩张的(expansive)、最终也是不确定的(unsettled)概念”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从1970年代末开始,上述规范化的“现代主义”知识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族裔研究、文化研究或媒介研究等学术潮流的冲击。例如,在其《侵略的寓言:作为法西斯主义者的现代主义者温德姆·路易斯》(Fables of Aggression:Wyndh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