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待查与治疗.pptx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疸待查与治疗; 概述 胆红素的代谢 黄疸分类及特点 黄疸诊断的临床思路 黄疸的治疗;一、概述;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来源: (1)主要:由体内红细胞分解后的血红蛋白产生,占80%-85%, ; (2)次要:占15%-20%,由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的破坏分解,称“旁路胆红素” 。 2.胆红素的正常代谢;;3. 小结: (1)由结合胆红素→尿胆原→结合胆红素→尿胆原……的过程 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10-20%)”; (2)血清总胆红素(TB)为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UCB)与结合胆 素(CB)之和,前者占80%,后者占20%; (3)非结合胆红素(UCB):不溶于水,不能从肾脏排泄; 结合胆红素(CB):可溶与水,可从肾脏排泄。 ;三、黄疸的分类: 1.病因学分类: ① 溶血性黄疸; ② 肝细胞性黄疸; ③ 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④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① 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②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3.按解剖部位分类: ①肝前性黄疸 ②肝性黄疸 ③肝后性黄疸;(一)溶血性黄疸: ⒈病因: ①先天性: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RBC增多症; ②后天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贫血;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不符、药物等因素导致的溶血)。 ⒉ 机制:大量RBC破坏,生成大量非结合性胆红素,超过肝脏代偿能力,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溶血造成贫血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3.溶血的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二)肝细胞性黄疸:;(二)肝细胞性黄疸:; 2. 机制: 肝细胞受损破坏→肝脏对UCB代谢力降低→血清UCB↑ 未受损的肝细胞:UCB → CB →胆道排出(部分) ↘ CB返流入血→血清CB↑ ;;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三)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2.机制;;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四)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黄疸的诊断思路;四、黄疸的诊断思路;四、黄疸的诊断思路;四、黄疸的诊断思路;Kayser-Fleischer(K-F环);四、黄疸的诊断思路; AST/ALT 比率的临床意义: <1 : 大多数为肝脏疾病; >2 :肝外因素、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缺血/再 灌注、中毒、急性肝豆状核变性 (溶血)等; >4 : 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 胆汁淤积: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 肝脏合成功能: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功能(凝血因子);四、黄疸的诊断思路;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为例: 1. 病因及去除诱因的治疗; 如: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感染的抗菌治疗、停用肝损害药物等。 2.对症与支持治疗; 休息、营养;血浆、白蛋白,保证热卡供给等。 3.处理并发症与合并症: 4.护肝治疗; 5.人工肝(血浆置换、MARS等) 6.肝移植;一、护肝药物主要分类: 1.基础代谢类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及辅酶类。 2.抗炎护肝药物: (1)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爆发性肝炎、自身免疫性 肝病、淤胆型肝炎 (2)甘草甜素类制剂 :复方甘草酸单铵,甘草酸二 胺、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3.解毒保肝药物:葡萄糖醛酸内酯(肝泰乐)、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 4.改善肝脏微循环:前列地尔、丹参、丹参多酚酸;5.降酶为主的药物: (1)五味子及其衍生物:联苯双酯、双环醇 (2)水飞蓟素:复方益肝灵、利加隆、水林佳 6.利胆护肝药物:腺甘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茴三硫 7.肝细胞膜保护剂:多烯磷脂酰胆碱,多用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 8.促肝细胞生长:促肝细胞生长素 9.其他:中药制剂等。;二、护肝药物选择: “是药三分毒”,原则上药物使用不超过2-3种。 1. 药物性肝损害:解毒类与抗炎护肝类药物 2.自身免疫性肝病:熊去氧胆酸、其他护肝药,必要时激素 3.淤胆型肝炎:熊去氧胆酸、抗炎护肝类 4.酒精性肝病及脂肪肝:多磷脂酰胆碱为主 5.以转氨酶升高为主的肝损害:降酶类为主 6.以黄疸升高为主的肝损害:退黄为主,如前列地尔等。;The end Thank you!; 2. 机制: 肝细

文档评论(0)

guosetian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