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导入新课;圆明园:维克多雨果笔下的灿烂与辉煌; 十八世纪的中国历经了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经营,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巨大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来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
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恍若 晨曦
瞥见 箱箧;【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第三段,走进雨果笔下诗意的圆明园,圈点你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铜……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 作者认为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巴黎圣母院;罗马斗兽场;作者如何展开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谴责?; 请一位同学读4—6段,同时请大家找一找作者谴责侵略者的词语有哪些。;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段,作者在信中是怎样贬斥英法联军的? ; 这些谴责的词语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差别在哪里?
直接谴责和运用反语谴责。反语就是说反话,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往往要比正面说感情更强烈、更发人深思。 ; 作者在揭示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你认为达到该效果的原因是什么?;【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笑嘻嘻地回到欧洲”一句,英法联军劫掠行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全班齐读5、6自然段,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从中表现作者对英法联军怎样的态度和感情?; 1.在这封信中,作者强烈谴责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和毁灭圆明园的罪行。在这之前,作者先描绘美丽神奇的圆明园,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请大家就近四人为一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请代表来回答。; ; 作者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以美衬丑,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是衬托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丑恶行径,这也充分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2.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