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人类学对科学心理学的超越带来的影响论文.docxVIP

分析心理人类学对科学心理学的超越带来的影响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析心理人类学对科学心理学的超越带来的影响论文 分析心理人类学对科学心理学的超越带来的影响全文如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曾指出,自我的认识与建构需要以“他者”为参照。对科学心理学而言,道理亦然。整体上,心理学将经典物理学等标准自然科学作为应仿效的正面他者,借此建立起了以自然科学模式为主流的学院心理学;但对于日常智慧、精神分析、人类学等人文领域,就经常视作应远离的反面他者,不过讽刺的是,心理学正是通过这些所谓“科学性不足”的他者建构出了自身“足够科学”的自我形象。实际上,心理学看待人文领域的态度是偏向、片面、自我防御的,这不仅扭曲了他者,还会相应扭曲自我。为了全面、真实地理解自我形象,为了建构未来更加合理的自我形象,心理学应真诚了解并辩证吸收一些人文性质他者的智慧,而与他者作深度的整体比较研究,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一步。 一、心理人类学作为科学心理学“他者”之适当性找寻心理学合适的人文他者,可求诸社会文化人类学。 从学理上讲,人类学具备综合的社会文化关照和特色性的质性经验研究方法,这是一种迥异于心理学的独特而合理的研究范式。从现实可行性上讲,虽然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研究、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等领域有时比人类学更加先进,但它们经常比较极端,同时与心理学在主题和方法上相距太远;而人类学就相对温和,并且与心理学一致,都强调对行为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最后,从历史渊源上讲,冯特、韦特海默、皮亚杰、布鲁纳以及诸多精神分析学家、文化心理学家等都与人类学关系密切,如冯特曾倡导的人文取向的民族心理学,即是一种古典人类学材料和视角支撑下的心理研究;只是很可惜,这些对人类学的关注或借鉴未能引起心理学家充分和持续的重视。必须清醒的是,将人类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论是过于宽泛的,也并非所有取向或分支都方便与心理学比照。 人类学中最适宜、最直接的部分无疑是“心理人类学”,因其不仅具备了人类学的整体特征,还与心理学在主题上有了更大的相似性。心理人类学是人类学尤其是美国人类学中重要的学派或分支领域。其萌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早期被称为文化与人格研究、文化与人格学派、心理学派,至 70 年代逐渐完成建制化。心理人类学的主要先驱是美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甚至还有英国人类学鼻祖马林诺夫斯基,重要代表有玛格丽特·米德、本尼迪克特、萨皮尔、克拉克洪、卡丁纳、林顿、许烺光、M.斯皮罗、怀廷夫妇、米歇尔·罗萨尔多、Robert I. Levy、Catherine Lutz、Roy D’Andrade 等。 在人类学中,心理人类学并非是高度连贯和一致的领域,也不是学科认同感很强的亚学科,而且与认知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的关系较难梳理。不过当作为他者与心理学并列时,仍可大致分析出其研究领域和研究逻辑。心理人类学的传统焦点是“文化与人格”研究,但现在已不限于此。至今,它广泛关注过社会文化脉络下的诸多心理行为现象:既有国民性、社会化、文化濡化、自我、精神失常等人格类主题,又涉及情绪情感、社会行为、角色、态度、偏见、价值观、宇宙观等社会性的认知,以及感知觉、思维、智力、学习、语言等狭义的认知。可见,心理人类学的研究主题与心理学甚为相近,这也成为了将二者对照比较的牢固逻辑前提。 二、心理人类学在人的理解上对科学心理学的修正对人及其心理行为的理解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 虽然心理学家通常并不公开表明立场,不过透过与心理人类学的比较,仍可总结出个体主义、生物学主义生物学还原和机械还原三大自然科学立场。整体而言,心理人类学以文化相对论、整体论和生态旨趣为出发点,勾勒出了截然不同于心理学的人的形象。 1. 从个体主义到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平衡心理 人类学将个体—社会关系的讨论推向了前台,它一般不像其他人类学取向那样宏观,而是重点强调人的社会性,同时尊重并重新定义了人的个体性。心理人类学重视人的共同体生存和文化影响,因此对个体社会化和濡化的研究是其传统领域。除此之外,许烺光还做出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他既照顾到整个人类学对人的社会性和相应整体性强调,又把个体与社会充分结合,从而提出了“心理社会均衡理论”:人是一种“心物交互的多维动态平衡体”,接下来人的直接存在现实不是个体,而是融合了个体“亲密社会关系”和“亲密文化规范”的“基本人际状态”——即使强调个人主义的欧美社会也是如此。 2. 从生物学主义到文化相对论 斯皮罗认为,人类学界对文化的强调有多重形态,但以“描写性的文化相对论”为最大共识,即对人的理解应更多在文化而非生物学范畴内展开。这一文化相对论,也可视为心理人类学的最低限度主张。心理学时常设定一些心理行为现象是人类普遍的,并把这种普遍性归因于人的生物学天性。对此,心理人类学通过田野证据进行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