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上).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织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 地域核心 (经济中心) 外围地域 (经济腹地) 网络系统 (经济网络) 区域经济扩散的机制主要有: 1、避免集聚不经济 2、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3、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4、政府的干预作用 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 * 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研究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目的: 如何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如何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一、区域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要点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另一种分法,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有: 1、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2、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 3、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原料地指向 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 运输指向 空间近邻效应 研究表明,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这就是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只要能够基本满足所必需的技术要求、经济效益,各种经济活动都倾向于就近组织资源、要素,也就容易与空间上近邻的相关经济活动或区域发生联系。而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各种经济活动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及产生的影响都将相应地减小。 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演变上始终存在着两个空间相互作用(主动因): 集聚 扩散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集聚经济: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产业集聚就是在集聚经济作用下的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现象。在产业集聚区域,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能使得该区域的经济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 区域经济集聚的空间表现: (1)导致区域经济的极化现象; (2)加剧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差异与非均衡; (3)在地域间产生了发展上的“马太效应” 经济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孤立、分散的均质无序状态 局部集聚非均衡的低级有序状态 相对均衡的高级有序状态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扩散的几种形式: 近邻扩散 等级扩散 跳跃式扩散 随机扩散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更多的经济活动主体为获得聚集经济就向某一区位进一步集中,由此导致相关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中,聚集经济吸引更多非密切相关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开始了城市化过程,“城市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案例: 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即几乎与聚集同时,会引起拥挤成本、社会成本、要素投入成本、规模不经济等导致聚集不经济,聚集不经济的存在,削弱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果。聚集不经济通过削弱集中经济的力量,降低了空间聚集的整体经济效果,从而减弱了聚集利益对厂商、居民的吸引力,进而出现扩散效应。  二、 二、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的两大主题。 西方区域经济空间理论在渊源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从区域地租出发探索因地价不同而引起的农业分带现象,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奠定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学科基础。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30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 稍后,另一德国经济学家勒什(1940)利用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框架,把中心地理论发展成为产业的市场区位论。 总的看来,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立足于单个厂商的区位选择,着眼于成本和运费的最

文档评论(0)

好文精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