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docxVIP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特征 李斯特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钢琴艺术里最辉煌的作品,他把钢琴技巧发挥到最大极限,但技巧的创新并不单纯是为了炫耀,而是寻求全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他内心喷薄而出的热情。音乐中主要体现出一种开朗、乐观的情绪,此外,也表现出明朗而深邃的抒情意境以及诙谐的幻想型想象。钢琴声部里洋溢着李斯特独有的钢琴特性,不但与管弦乐充分保持了相互的抗衡和对立,更充满着足够压倒管弦乐的气势。管弦乐的处理法不但巧妙,而且特别的在某一乐器在单独演奏时,能够鲜明地显示出其室内乐性旋律来。此外,在第三乐章还用上了罕用的三角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首协奏曲在维也纳初演之后,曾被批评界泰斗Eduard Hanslick(1825-1904)称之为《三角铁协奏曲》。在当时,三角铁只在轻音乐中才会使用,Hanslick认为在协奏曲这种高贵的艺术作品中,第三乐章中出现的三角铁被如此重用,属于不伦不类的做法。此后的十年间这首协奏曲都没有在维也纳演出,不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十几年之后才得到越来越多听众的喜爱。此曲虽是由四个乐章组成,但是各个乐章主题却是保持密切的关联,需要连贯不间断的演奏。属于自成一格的特殊结构。 一、李斯特生平简介 弗朗茨·李斯特 Franz von Liszt (1811一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从钢琴名师车尔尼学琴,11岁起就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生涯。1831年,20岁的李斯特看了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夺人心魄的演奏以后,便暗暗地誓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事实证明,他不仅实现了这个愿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偶像。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本人所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也使其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和钢琴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方面,他从小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又经不断的实践,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同时,大胆创新,形成一套特有的演奏技巧,如准确的大跳、双手八度交替半音进行、快速度轮指、高音区快速装饰奏法、踏板的巧妙运用等。在创作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他把钢琴当作乐队来使用,形成一种热情、诗意、辉煌、奔放的风格,开创了钢琴独奏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他的钢琴作品的创作取材范围由诗歌、绘画到雕塑,由泉水到战役,由爱之梦到神话,这种各类艺术的综合也正是李斯特所追求的艺术理想。他的作品旋律一般是建立在一个短小简单的基本音型或者动机的基础上,这带有明显的交响乐的概念,他或者采用发展动机的手法,或者以对比的手法,将它们汇集在曲末形成一曲赞歌。听众也注意到了其作品的创新性原则——自由形式,而非古典的奏鸣曲曲式。 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不仅表现了演奏上的炫技性,也体现出作曲家激烈的情感世界,他力求与用钢琴的演奏技巧去表达音乐的内涵和诗一般的意境。李斯特一生的钢琴音乐大多是火热的性格与诗意的幻想相交织,他的钢琴作品在肖邦奠定的和声基础上更朝着色彩化方向迈进,成为印象主义风格的先声。 二、创作经过 李斯特完成此曲前后历时26年。早在记有1830年的李斯特的原始草稿上,就已散见这首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当时李斯特才只有19岁。到了1839年,又再度提出此主题,来谱写此首协奏曲。而从第二年起又被搁置了,过起了繁忙的演奏家生活。此后,李斯特认识了公主Carolyne Sayn-Wittgenstein,在魏玛(Weimar)附近安定下来。他在公开演奏生涯隐退后,于1849年着手完成了此曲。1855年2月17日,在Weimar的宫廷演奏会上,由在公演前五天才拿到总谱的柏辽兹(Berlioz)指挥,李斯特本人演奏。在1856年此曲正式出版之前,李斯特又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的修改。 在Weimar的岁月,虽然不像李斯特所想象的那样平静,却是他创作上的巅峰时期。他对于曲式创新性的尝试,在和声方面的大胆尝试都对音乐的发展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作品艺术价值 整部作品四个乐章情绪起伏很大,色彩变换极其丰富,使其极富戏剧效果。李斯特将他首创的交响诗手法,运用到了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当中。他根据单一或两个主题,通过自由的幻想,将乐思加以发展变化,使全曲统一在一个清晰的概念中,从而形成了一种4个乐章为一个整体的形式。其中有4个既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段落,属于自成一格的特殊结构。据说李斯特的这种写法是深受舒伯特的《流浪人幻想曲》的影响的结果。而李斯特也确曾于1848年将这首幻想曲改编为钢琴与管弦乐合奏的合奏曲型乐曲。除此之外,这首《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