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焦虑型人格特征.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 Beth Gershuny 博士和 Kenneth Sher 博士连续三年对 466 名调查对象进行性格和焦虑值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同时具有低外向性和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形成对焦虑情绪易感的性格特质, 我们这节课就将这种特质组合称为焦虑型人格特质。 我们在之前讲到大五人格的时候, 已经学习过, 低外向性的人更享受独处, 通过将自我和人群隔离来获得放松和能量充值, 他们更容易处于和人群保持安全距离的状态,他们往往热爱思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在这个基 础上,这些人同时具有较低的情绪稳定度,也就是神经质得分更高的话,那么,他们极其敏锐和强烈的情绪变化就容易郁结,不被充分表达。 打个比方,人的情绪就像是地热, 如果不能像温泉那样潺潺的涌出来, 就有可能 像火山爆发,因为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只有在被理解、被感受、被表达的时候 才可以消散。 如果不能有适当的表达出口的话, 过一段时间, 大量的没有被表达 或理解的情绪, 就会造成思维的过度负荷, 导致情绪变得高度脆弱, 表现出来就 是一个人特别容易咬文嚼字,特别容易“想太多”,特别容易感到焦虑、恐惧、 疏离,还会因为这些思维和情绪层面的局限, 更容易常常体验到一种对未知、 对不可控周遭或不可控未来的高度痛苦, 也因此往往会难以拥有理性和客观思考的能力,不遗余力而且疲惫不堪的追求某一种掌控和安全感。 但是,同样的高神经质个体, 如果具有较高的外向型人格特质的话, 他们的情绪往往可以被直接表达出来, 因为他们更喜欢和人群相处, 并从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能量,虽然这样的人相处起来也会更容易有人际关系的波动, 但高神经质高外向型的人不会有太多情绪想法的郁结, 不至于持续受焦虑情绪的困扰, 也不构成焦虑型人格特质; 或者一个较低外向型人格, 也就是偏内向的人, 如果同时拥有较低神经质得分的话,他们的情绪更稳定,需要表达的情绪内容因此更少,也让他们更不容易形成焦虑型人格特质。 获得之后的更新内容加微信: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很多焦虑型人格特质,有个网上看到的段子说“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对焦虑型人格特质的描述。首先,这个妈妈并不真的知道孩子冷不冷, 但因为焦虑型人格特质常常导致个体思维过度负荷,她会陷在自己的思绪中, 无法真正客观全面的去了解自己以为的或许不是自 己以为的。比如她无法客观的去了解孩子究竟冷不冷, 即使当孩子表达出她不冷的时候,妈妈仍无法信任孩子的感受。其次,焦虑状态的初始情绪是恐惧,恐惧 失控,恐惧孩子承受寒冷, 为什么焦虑型人格特质尤其在亲子关系中被放大, 就是因为养育人对孩子的在意和关爱, 这份爱让养育人感到更脆弱, 更容易感到恐惧,唯恐孩子的生活中出现自己不可控的, 无法预期无法管理的变化, 也难怪很多因为极度焦虑而表现更高控制性的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认为自己是爱孩子 的,他们的确是爱孩子的,很爱很在意,但因为焦虑型人格特质的局限,他们的爱往往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甚至不被尊重。 很多妈妈都有育儿焦虑, 经常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因为天气变化受冻, 而给穿非常多、非常厚的衣服,反而热出毛病。假如真的热感冒了,明明是小病,也可能折腾到大医院挂专家号等等,如果我们近距离了解这些妈妈的情绪和心态的 话,往往会发现一颗炙热的爱孩子的心, 和受困于焦虑型人格特质的思维和情绪模式。 理解了焦虑型人格其实就是低外向型和高神经质的组合以后,我们就不难了解 焦虑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了 。一部分的确是基因如此,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一个人天生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 是神经质偏高还是偏低, 都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这本身也没有任何问题, 内外向者和高低神经质者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挑战, 但另一部分焦虑型人格特质的形成也和童年创伤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当一个孩子在一个主要养育人都高度焦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时候,他真实的情绪和想法更容易不被看到不被理解,这种对真实自我的忽视、压抑、甚至否定,直接构成情绪虐待的体验,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疏远或充满冲突。 其次,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唯血缘论, 让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相信除了血缘至亲,“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危险,总会有灾祸发生”。当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忽视、否认,或者过度惩罚,甚至失去至亲,惨遭变故等不幸的时候,这个唯血缘论的信 念对他们心理状态的健康发展往往产生极大的摧毁力。 内心的潜台词是: “家里面都这么让我痛苦了,外面的世界一定更可怕,一定更不能信任任何人。”一个 家庭如果缺乏稳定的安全感, 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就更容易体验到温暖和爱意的匮乏,在这一条“唯血缘论”的信念之上,增加了焦虑型人格特质形成的可能,即使是未来脱离家庭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自己被看到、被连接、被

文档评论(0)

150****56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