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述曾侯乙墓的出土编钟和历史意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 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 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 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 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 的钟为3 枚一套或5 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 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 9 枚一套或 13 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 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 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 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 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 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 民族的骄傲。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 力的象征。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 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 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 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 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 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 2800 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 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 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 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1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 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 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 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在古代,世界各 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 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 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 作为旋律乐器使用。 在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有 65 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 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 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 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 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 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编钟 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 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 响。 即使在今天,铸钟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编钟形体很大, 高度超过一米五,制造时需要用136 块陶制的模子组合成一个铸模, 灌注摄氏近 1000 度的铜水才能得到。从出土得编钟来看,它们不仅 音调准确,而且纹饰极为精细,这说明商周时期对青铜模具的制造技 术运用的极为熟练。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 2 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钟被称为枚的突出,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 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 曾侯乙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 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 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 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 相干扰。 也许是过于复杂的缘故,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 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 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3

文档评论(0)

tiger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