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抗生素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喹诺酮类抗菌剂 “奥格门丁”,世界第一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半合成抗生素组成的复方制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德国拜耳公司研制的超广谱喹诺酮类药物,商品名为“拜复乐”,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的衍生物 利奈唑胺由美国辉瑞公司研发成功,商品名为“斯沃”,是第一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0恶唑烷酮类抗菌药,2000年4月首先获得美国FDA批准 环丙沙星属喹诺酮类抗菌剂,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并于1987年首先上市。在美国“吸入性炭疽事件”之后,环丙沙星市场掀起了又一个销售高潮。 由美国默沙东公司研究成功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该药既有极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又有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 希舒美的通用名为阿奇霉素,红霉素结构上修饰后得到的一种广谱抗生 美罗培南化学结构的1位上带有甲基的碳青霉烯,对肾脱氢肽酶稳定,不需合用酶抑制剂,抗菌谱、抗菌作用均与亚胺培南相似,并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 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只能注射给药, * 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只能注射给药, * 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只能注射给药, * 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只能注射给药, * 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再分解为D-青霉胺和青霉醛。只能注射给药, * 研究发现,青霉素本身不是过敏原,引起过敏的是合成,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青霉噻唑等高聚合,聚合程度越高,过敏反应越强,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如成盐干燥,温度,pH 等因素均可诱发聚合反应,因此控制杂质含量就可以控制过敏反应发生率。 外源性过敏原--蛋白多肽类杂质 生物合成时带入(残留量) 内源性过敏原--高分子聚合物 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 β-内酰胺环开环、聚合 青霉素本身不是过敏源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鞘内可致癫痫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由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耐药性,故不提倡。 * 、耐酶、广谱 * 天然的青霉素V可以口服,不易被胃酸破坏。原因是其6位酰胺侧链上连有吸电子基,可阻碍电子转移,避免分子内重排,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 。为寻找耐酸青霉素提供了基本思想,即在6位酰胺基的α位引入O、N、X等电负性原子,从而合成了一系列耐酸的青霉素。 * 为了改善口服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运用前药设计方法,将其羧基酯化,得匹氨西林。 * PG经青霉素酰化酶(Penicillin acylase)进行酶解,生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 * 酰氯法: 将侧链酸制成酰氯,以稀碱为缩合剂,在低温、中性或近中性条件下进行。该方法最常用。 酸酐法: 将侧链酸制成酸酐或混合酸酐来进行反应。 DCC法:直接将侧链酸和6-APA进行缩合,常以N,N’-二环己碳亚胺(DCC)作为缩合剂。该法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