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 高教版 第七章 农村社会治理.pptxVIP

农村社会学 高教版 第七章 农村社会治理.pptx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农村社会治理;提 纲;第一节 农村社会治理概述;在英文中,“治理”对应的“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它的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在很长一段时间之中,它与“统治”一词被人们交替使用,并且主要被用以表述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 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界定,所谓治理就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体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在中国的治理实践中,治理的意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治理的主要含义是治国理政,且多用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实践;与此同时,治理一词也广泛用于治理水患灾难与自然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治理被运用到社会治安、基层群众治理等领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又将治理扩展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农村社会治理则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各种社会组织及农民等诸多行动者协力合作之下,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运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规范,对农村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和管制,以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手段及目标 (一)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 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事实上就是“谁来对农村社会进行治理”。 在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方向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现实条件与西方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中国的民间社会虽然已经存在并不断壮大,但它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中国的民间社会不具有与国家对抗的政治属性,相反,在中国长期的历史中,国家与社会一直保持着相对良性的合作关系,因此中国民间社会的不断壮大并未构成对国家治理合法性的否定; ;其次,中国并不存在管理危机,虽然在农村社会中也有出现政府难以满足民众需求的情况,但政府并没有退缩,反而在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领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 社会组织是???村社会治理主体结构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农民是农村社会最重要且最基础性的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被治理的对象,而是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二)农村社会治理的手段 农村社会治理的手段是指农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为了实现社会治理的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措施,其具体可以分为组织手段、制度手段和文化手段三种。 组织手段是治理主体利用组织内部的指令和规章进行治理的方式。 特点:约束的范围小、约束的边界较为明显。;制度手段主要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 制度手段与组织手段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制度手段与组织手段的合法性来源不同,前者是以社会的名义颁布的,后者仅是以某一特定组织的名义颁布的; 其次,与组织手段相比,制度手段的适用范围更广,它对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与协调性。 ;文化手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个人、群体和组织行为产生的约束与协调方式。 表现形式:信仰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及社会舆论等。 与组织手段和制度手段相比,文化手段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直接强制性:一方面文化手段通过柔性而非强制推行的方式来发生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手段又潜移默化地影响行动者,使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能自觉地遵守这些规范。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 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具体而言,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则:在城镇化、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在多主体广泛参与及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传统时期的农村社会治理 直到晚清以前,国家的权力机构都未直接触及基层民众,农村社会的治理实际上是由士绅阶层利用礼俗等民间自生的、非政治性的手段来完成的。 依托士绅群体的“简约治理” 在保障中央集权有效性的同时,实现了地方社会最低层次的稳定与有序。 这种社会治理机制的运用不仅同儒家的政治理想相扣合,且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剩余较少及农业型政府的资源汲取需求较小相关联。 ;(二)20世纪初至1949年前的农村社会治理 晚清民国,基于建立现代国家的需求,国家开启了政权建设的工程,国家的权力开始突破原有“不下乡”的约束,逐步向农村社会渗透。 伴随着国家政权组织向农村基层推进,体制内行政官员的权威开始慢慢地取代了体制外的士绅,削弱甚至瓦解了传统士绅整合乡村社会的功能,但新的、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整合机制又未建立起来,这使得此一时期农村社会的治理出现了诸多混乱的局面。 ;(三)1949年至1978年的农村社会治理 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进行全面的管理,建立了政府全能的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极大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