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易国杰-第2章 词汇.pptVIP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二)引申义产生的途径 从引申的一般规律来看,词义的引申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实义到虚义。 语中的虚词,也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如“即”,甲骨文像一人面对盛着食物的器皿,本义是“就食”。引申为一般的“走近、靠近”。又虚化为表示假设、让步等意义的连词。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二)引申义产生的途径 词从一个意义引申出另一个意义,两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有些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即逻辑的联系,如 “里”由“衣内”的本义引申为事物的内部。但也有些引申义的关系是由使用某种语言的人们根据本民族固有的习惯所产生的联想、推衍而形成的,有的词义还反映了某一时期特殊的思想观念,即词义引申与民族的思维习惯有关。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如“舆”本义为“车箱”,引申有“地”的意义,这一引申义与先秦时汉民族的思想观念有关。 (二)引申义产生的途径 词义引申还与修辞手法的经常运用有关。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借代的广泛运用,使得某些词的比喻、借代意义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该词的引申义之一,由这个意义还能够继续引申出其他意义。例如“荫”,本义为“树荫”。 《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因为树荫有遮蔽、保护作用,故可用来比喻一般的庇护。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思考与练习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引申义?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是什么?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哪些是词的本义,哪些是词的引申义。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 2.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国语》) 3.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报任安书》) 4.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思考与练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哪些是词的本义,哪些是词的引申义。 6.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7.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韩非子·五蠹》) 8.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论语·卫灵公》) 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10.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尚书· 盘庚上》)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思考与练习 三、用图形表示下列三组例句中各词义项的引申关系。   举 1.《韩非子·五蠹》:“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举动) 2.《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年》:“献公亡虢,五年后而举虞。”(攻下) 3.《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举起) 4.《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言废人。” (荐举)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思考与练习 亡 1.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走失)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3.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死去) 4.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消亡)   穷 1. “欲穷其林。”(寻到尽头) 2. “岂效穷途之哭。” (阻塞不通) 3.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窘、境遇不好) 4. “故卒死于穷裔。”(极、尽) 第四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第五节 古代汉语常用词例释 古代汉语常用词是指古人遣词造句时,经常用到的一些词语。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就是读古书时经常见到的一些词语。古汉语中的词,通常是一词多义,一个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意义。由此,完全有必要掌握常用词的意义,尤其是常用义。 第五节 古代汉语常用词例释 第五节 古代汉语常用词例释 第五节 古代汉语常用词例释 第五节 古代汉语常用词例释 第六节 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型 (一)同义词的产生 意义相同、相近或意义部分交叉的词叫作同义词。 同义词的形成途径很多: 首先,由词汇的历史发展、词义的引申形成同义词。 其次,由不同的方言形成同义词。 扬雄《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再次,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同义词。 另外,同义词的产生还与修辞手法、外来词的多次翻译、命名角度、同音假借、词类活用等诸因素有关。 第六节 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类型 同义词从词义的角度来划分,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意义完全相同的无条件同义词,叫作绝对同义词或等义词。 犬-狗 第二类是意义在某一点上交叉的条件同义词, 叫相对同义词,也是广义上的同义词,不是彼此意义完全相同的等义词。 若-惠 第三类是意义近似的同义词,实际上是近义词。 之-往-赴 第六节 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作用与辨析 (一)同义词的作用 在修辞上可供词语进行替换运用,以避免其单调、重复; 适应客观事物的细微差别,精确地反映客观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