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三语文一模C卷(2020年整理).ppt

2020初三语文一模C卷(2020年整理).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三语文质量测试C 梅 岭 三 章 1.月是故乡明 2.水光潋滟晴方好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本文作者是唐朝的( )(人名)。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他写的诗是《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橘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上文展现了作者( )、( )的高尚情操。(4分) 8.下列对“陋室”不“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B.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C.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D.案牍公务:优雅惬意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不慕富贵(安贫乐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D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11.从孔子的中可以看出,曾参是一个( )的人。(2分) 12.从文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 洁身自好,保全气节 廉洁、不贪 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意对即可) 漫话对联(说明文) 13.依次填入第三段横线上的词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喜庆(联) 自勉(联) B.题赠(联) 名胜古迹(联) C.名胜古迹(联) 喜庆(联) D.自勉(联) 题赠(联) (3)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D 15.第8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3分) (8)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举例子 具体说明了集句这种特殊对联的写法(2分) 16.本文围绕对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介绍(6分) (1)对联的定义和构成;(2) (3) (4) (5)对联的意义和影响。 (2)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3)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4)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对联的内容和用途(2分) 对联的起源 与发展(2分) (

文档评论(0)

number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