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培优分离定律(3课时)课件.ppt

高三生物培优分离定律(3课时)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2 A A B b 3 4 C c D d 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 1和2,3和4 1和3,2和4 1和4,2和3 B和b,C和c,D和d 等位基因: 相同基因: 非等位基因: A和A A和B,A和b,C和D,C和d等 区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例题: 一匹家系不明的雄性黑马与若干纯种枣红马,生出20匹枣红马和17匹黑马,你认为其中的显性性状是 A.枣红色 B.黑色 C.不分显隐性 D.无法确定 纯种枣红马 B 分离定律的实质 红墨水与蓝墨水混合后的颜色? 混合后能否再将这两种墨水分开? + 紫红色(介于红色和蓝色之间) 不能 “融合遗传”是早期的一种遗传理论。它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也就是类似液体的胚芽融合的结果。这种理论与“颗粒遗传”(孟德尔提出)相对。 孟德尔对于遗传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利用设计巧妙的实验否定了融合遗传方式。为了验证孟德尔遗传方式的正确性,有人用一株开红花的烟草和一株开白花的烟草作为亲本进行实验。怎样的实验结果才能支持孟德尔遗传方式而否定融合遗传方式? 红花亲本与白花亲本杂交的F2代按照一定比例出现花色分离 (一)区分融合遗传方式和孟德尔遗传方式 问题1:孟德尔分离定律假说的核心是什么? 问题2:如何才能知道F1的D和d是否分离并 进入不同的配子?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只需要验证F1产生了含D和含d两种配子。 (二)通过问题串,正确说出分离定律的实质 问题3:能直接观察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吗? 问题4:配子中遗传因子的控制作用能在子代 表现出来吗? 问题1:孟德尔分离定律假说的核心是什么? 问题2:如何才能知道F1的D和d是否分离并 进入不同的配子? 问题5:F1单个配子不能直接生长发育成子代, 怎么办? 一般不能 能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问题6:在孟德尔的时代,尚未发现遗传因子的作用能在配子中表现出来的实例,后来发现了一个实例:水稻的非糯性(D)和糯性(d)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水稻花粉中所含有的淀粉为直链,遇碘变蓝色,而糯性水稻花粉中所含的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这说明控制糯性和非糯性的遗传因子能在配子中表现出来。就此,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检验孟德尔的假说(请用遗传图解表示)? P 非糯性 DD × dd 糯性 F1 非糯性 Dd 花粉 D d 蓝色 橙红色 1 : 1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染色体 复制 MⅠ 同源染色体分离 MⅡ MⅡ 着丝点分裂 DNA 着丝点 课堂小结: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实质) 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 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 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为 3:1 B.F2基因型的比为 1:2:1 C.测交后代的比为 1:1 D.F1产生配子的比为 1:1 D 课堂反馈 * *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就是:通过证明基于假说情况下的逻辑结果来反证假说。 * 假说的验证有实验实证和逻辑论证。在实验实证中,将假设与客观事实直接比较即直接实证。“假说-演绎法”是在不能直接证明的时候,间接证明的好方法。 * 浙科版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分离定律 *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分离的等位基因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精子数目(浓度或密度):即每毫升中的精子数,正常值的下限是2千万个/毫升。女性一生大约有400个左右的卵子。 第3课时结束 * 假说-演绎法与分离定律 如果你和朋友甲现在在公交车上,车上只有3个人(你、朋友甲、路人乙)。一分钟前你刚用手机打了电话,而现在手机丢了,找遍全身也没有,你会怎么想? (一)假说-演绎法的案例分析 1.发现问题:手机丢了 2.提出假说:路人乙偷走了 3.直接实验验证:搜身,但无法实现 4.演绎推理:如果是路人乙偷走了,那么用朋友的手机拨打丢失手机的号码,路人乙身上会想起你的手机铃声。 5.实验验证:用朋友的手机拨打丢失手机的号码,如果路人乙身上响起你的手机铃声,则说明路人乙偷了你的手机;如果路人乙身上没有响起你的手机铃声,则也不能

文档评论(0)

ruoxi8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