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

新型城镇化与产城融合.ppt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镇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与美国高科技并列为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斯蒂克利茨) 随之而来的“城市病” 1 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 城市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3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依然较为严重,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4 城市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停车难问题较为突出 5 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中小城市集约度较低,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密度过高 6 房价的过快上涨和投机性炒作大幅增加房地产业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 7 城中村环境、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的诟病 8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贫富差距拉大,城市的整体性被肢解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镇化率 30% 80% 时间 O 诺赛姆曲线 50.0% 2010 水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m3 能源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 土地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km2 材料 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 2011年 51.3% 2012年 52.6% 二、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 路径与愿景 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重在实现四大转变 褐色发展 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 绿色发展 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 线性发展 从摇篮到坟墓 循环发展 从摇篮到摇篮 蔓延发展 粗放、无序、非均衡 紧凑发展 集约、有序、均衡 英美模式 A、B模式的扬弃 中国模式 新型C模式的探索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1/2)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区域协调、大中小协调)。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产城融合)。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绿色低碳生态)。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更大限度撬动内需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利用市场机制的城镇化(因地制宜、不同模式)。 新型城镇化是注重质量内涵的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幸福美丽)。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2/2) 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四化”协调科学发展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着力提高质量,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谐包容、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的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 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避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 东部如何提升城镇化质量,中西部地区怎么培育一批城市群,实现人口就近就业,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产城融合 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兴城首先要兴业,有产业支撑才能有就业,特别是要发挥好服务业这一最大就业容纳器的作用。避免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防止空城、鬼城现象。 做到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融合发展,实现产城相融、互促共进。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循环模式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旨在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minimal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 cost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maximum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资源 resource 产品 product 废弃物waste 再生 regenerate 循环 recycle 提高资源利用率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减少污染物排放 Reduce pollutant emission 低碳生态城市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提出的人与生物圈第11 项计划,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生态城市”概念也应运而生。 联合国提出的有关城市生态标准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有战略规划和生态学理论作指导; 工业产品是绿色产品,提倡封闭式循环工艺系统; 走有机农业的道路; 居住区标准以提高人的寿命为原则; 保护好历史文化古迹,不破坏自然资源,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文档评论(0)

cl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5月15日上传了医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