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鸣-理解六侧面_pan.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理解六侧面 理解六侧面 “理解六侧面”选自美国课程研究和评价领域的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所著的Understanding by design。 教材模块0中的文章“问题乃通向理解之门”也主要出自该书。 提供一种问题设计的思路。 设计举例1——营养 设计举例2——昆虫 设计举例3——非洲饥荒 设计举例4—领导者 设计举例4—工厂领导者 设计举例4—家庭 侧面一:解释(1) 含义:能够对事件、行为和观点本身等进行恰当、准确的解释和说明。 对使人迷惑不解的现象、数据、情感和思想进行言之有理的说明,揭示事物的发生、发展、含义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理解并不只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它还指“为什么”和“怎样”的知识。 侧面一:解释(2) 例子: (对)厨师解释了为什么要在油和醋中加入一点芥末,因为芥末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解释了为什么会爆发抗日战争。 我们知道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处落下会以同样的加速度同时着地。但为什么呢?为什么不同的物体具有同样的加速度? (错)一个五年级的学生知道二战这个历史事件,但不知道是如何爆发的,也不知道它所带来的后果。 侧面一:解释(3) 问题: 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个事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影响? 我们如何证明它? 它与什么相联系? 它是如何运作的? …… 侧面一:解释(4) 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围绕问题(5W: 谁、在什么时间、在哪里、做了什么、为什么?)进行教学设计,并要求学生进行说明和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既可采取问答式,也可采取活动式。 评价时,对于所布置的任务,要求学生给予解释,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要求学生将具体情况与理论联系起来,并适时地调整这些联系;要求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不是给出已有的答案;要求他们对最终的结论给予论证。 侧面二:阐明(1) 含义:在理解事件、行为和观点本身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解说或转述,从而进一步阐明某种意义。 能够揭示事件、行为和现象的意义,对于所涉及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他人经历或者从立足于事实的资料中探寻意义,这一活动本身就是阐明。 解释和阐明既相互关联,又各不相同。 侧面二:阐明(2) 例子: (对)祖父给我们讲经济大萧条时候的故事,阐明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对)一个11年级的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格列弗游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童话书,还是对英国知识分子生活的一种讽刺。 (错)中学生可以翻译出英文句子中的所有单词,但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侧面二:阐明(3) 问题: 这意味着什么? 它阐明了哪些人类体验? 它和我有什么联系? 有什么意义? 侧面二:阐明(4) 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他人所阐明的意义,而要自己建构知识,发现并验证某种意义/意思。 对学习内容的阐明表现在对其进行的每一次讨论中。此时,教学面临的挑战是在讨论中如何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侧面三:应用(1) 含义: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不同的环境之中。 “如果一个学生真正理解了,就能将运其用于实际……”。 “当知识能够被运用于实际时,才能说对它已经实现了理解。” 侧面三:应用(2) 例子: (对)一对年轻人利用他们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如,复利、信用卡的额外收费等)制定了一个有效的投资理财计划。 (对)七年级的学生利用他们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为学生经营的小卖部准确地预算了下一年度的运营成本与顾客需求。 (错)电灯不亮了,物理学教授找不出原因,也不会修理。 侧面三:应用(3) 问题: 我们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用在何处? 人们在学校以外的地方以什么方式来应用此知识? 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思维与行动来适应某种特殊情况的需要? 侧面三:应用(4) 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强调基于绩效的学习,也就是针对真实任务的工作,并以传统的测试为补充。 侧面四:洞察(1) 含义: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深刻的分析,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洞察力。 观点深刻并具批判性。 透过事物的表面,判断内在实质。 能用多种不同的方式阐述同一个问题,并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 如果学生能够洞察学习内容,那么他们就有能力揭露各种似是而非的假设或结论。 侧面四:洞察(2) 例子: (对)一个十岁的女孩认识到利用公众人物来进行促销的电视广告容易误导消费者。 (对)一个学生能够解释在巴以争端中,为什么有的人赞成在加沙地带建立新移民区,而有些人则反对。 (错)一个聪明但死板的学生不愿意从其他侧面来看待枪支控制问题。 侧面四:洞察(3) 问题: 这是谁的观点? 此观点的优势在哪里? 要想使此知识外化,默认的条件是什么? 在这些条件中,哪些是正当的、有保障的? 证据充分吗? 合理吗? 此观点的优势与弱势是什么? 它的局限是什么? 既然如

文档评论(0)

00044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