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内涵、测量与形成机理.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41 卷 第 8 期 外国经济与管理 Vol. 41 No. 8 2019 年 8 月 Foreign Economics  Management Aug.  2019   DOI: 10.16538/j.cnki.fem.2019.08.007 职业倦怠:内涵、测量与形成机理 陈敏灵,  王孝孝 (西安石油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摘 要: 基于对国内外最新文献的深入分析,构建了一个系统的职业倦怠研究框架。首 先,在剖析职业倦怠概念和维度划分的基础上,特别关注了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关系辨析的最 新研究进展。其次,在职业倦怠测量体系发展脉络方面,自首个职业倦怠量表(MBI)提出后,其 主要按照MBI的“自我完善”、不足和“另辟蹊径”、本土化这三个路径展开。再次,在职业倦怠形 成机理方面,职业倦怠形成机理的研究实质上经历着从早期仅分析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单 一影响,再转到探讨个体自身特征因素的影响。据此,本文将其进一步归纳为环境层面下的工 作要求—资源视角、角色压力视角,以及个体层面下的认知视角和个人特质视角,并揭示了多 视角下的职业倦怠形成机理。最后,总结了相关结论并提出管理启示,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不仅丰富了职业倦怠的理论研究,同时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倦怠;内涵及测量;MBI;多视角;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50(2019)08-0086-14   一、  引 言 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和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两位学者引 入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个概念(Bianchi等,2014),多年来心理学和管理学甚至医学等众多 学科愈加重视职业倦怠的研究。职业倦怠是指服务行业的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高负荷 的工作而导致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Maslach和Jackson,1981)。几乎所有职业都存在职业倦 怠,而职业倦怠对员工自身以及他们所服务的对象,甚至对他们所在的组织机构都是有害的 (Maslach等,1996)。其中,职业倦怠对个体自身的危害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包括对个 体工作态度(Scanlan和Still,2013;Kim等,2016;Tarcan等,2017)、身心健康(Khamisa和Brian, 2015;Duan-Porter等,2018;Zhou等,2018;)和工作产出(Turner,2017;Tsiga等,2017;Tuithof等, 2017)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职业倦怠的内涵界定及测量工具的开发(Maslach和Jackson, 收稿日期:2018-05-14 基金项目:国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ojf940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