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两朵艺术奇葩——《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比较.doc

东西方的两朵艺术奇葩——《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东西方的两朵艺术奇葩 ——《哈姆莱特》与《窦娥冤》的比较 摘要:《窦娥冤》和《哈姆雷特》是中国和西方著名的古典悲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哲学的不同,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主体方面,哈姆雷特是一位独立意识强但又忧郁的贵族王子,而窦娥则是一位在中国伦理道德的桎梏下缺乏独立意识的没有地位的被压迫的弱者女性形象。在结构模式上,《哈姆雷特》表现为“一悲到底”,而《窦娥冤》则出现大团圆结局。在审美效果上,《哈姆雷特》的审美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窦娥冤》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 关键词:《哈姆雷特》《窦娥冤》 悲剧 比较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一部悲剧,创作于十七世纪初,该剧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英国和欧洲社会的面貌。《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之一,以中国元代社会为背景,描写善良的窦娥受恶势力迫害含冤而亡的故事。两者虽然同为悲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作家与欣赏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所依据的文化理念不同,人们对它们有着不同评价。就哈姆雷特来说,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窦娥而言,人们就只用一个“冤”字来评价。本文着重从悲剧主人公的角度,悲剧冲突角度,悲剧效果角度,悲剧结局角度来谈它们的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角度: 中国悲剧主人公具有弱小善良的性格,几乎没有缺陷。 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善良、坚韧和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窦娥是一个善良的女子。第一折中窦娥的婆婆出门讨债,许久没有回来,于是她为婆婆担心:“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后来在审讯窦娥的时候,窦娥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但是一旦昏官要对她的婆婆施刑逼供,她怕婆婆挨打受罪,情愿认了死罪:“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第三折中窦娥赴刑场时怕她的婆婆看见了自己这副模样心里难受,不走前街而绕道走后街也可以看出窦娥的善良性格:“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窦娥在自己性命尚且不保的前提下,还想着不让自己的婆婆着急生气,这样的思想也体现了她的心里亲人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要的善良精神。坚韧,也是窦娥的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断然拒绝张驴儿死缠烂打的追求,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在临死前发下三桩誓言以证明自己的冤屈,因为有坚韧的性格,窦娥才会苦苦在楚州守侯多年等待沉冤昭雪。她在受严刑拷打时尽管已经是“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她仍然没有招供低头,这是一个何其坚韧不摧的女子。而窦娥性格的最突出的特点,还应该是她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性格特点。这点在剧本中有突出体现,最能反映这个特点的是她在刑场时的一系列道白和唱腔,尤其是三桩誓愿,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感天动地的沉冤和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既是被压迫者负屈含冤的痛苦呼喊,也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和抗议“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又如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主人公王昭君,她可以说是中国标准式的优秀女性,她以一个柔弱女性的肩膀,承担起拯救汉朝命运的重担,她善良到忽略自己而为天下,可当她行至汉匈交界处,举杯向南祭奠,纵身投人江中为国殉节时,有谁不被她的崇高行为所感动,又有谁不想到当朝政权的悲哀。 西方悲剧主人公的性格都是有缺陷的。 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使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杯觊觎的国仇家恨,哈姆莱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命运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坚硬”。但另一方面,阿姆莱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几次绝佳的杀死仇人的机会,但却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一次次功亏一篑。当他偶遇到仇人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于是,哈姆莱特的复仇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方面是对生命价值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莱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徘徊。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过程中,哈姆莱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黑暗中去,但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尖锐的思想冲突中,哈姆莱特进行着艰难的锐变和抉择。他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达到了怀疑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是重振国家。这种对生命意义的超负荷思考,对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性格起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