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创作向何处去?.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普创作向何处去? 汤 寿 根 电子信箱:TANGSG@YAHOO.COM.CN 21世纪是个什么样的世纪?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 21世纪的特征是:数字化的世界、知识化的时代、学习化的社会。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具有知识生产(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运用)能力的开放型人才。 21世纪科普创作的新理念 ◇文理结合、传播智慧。在21世纪“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将成为强大的潮流”。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将是未来学科的特点。新时代的科普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智慧”。科技知识不就是力量,必须物化为生产力才能形成力量。而物化为生产力所需要的知识就不仅是科技知识,相对重要的是运用、管理科技的知识,这就是“智慧”了。智慧是驾驭科技知识的知识,是将现有科技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智慧才是力量的源泉。 ◇以人为本、受众为主。知识经济社会是体现人自身价值与尊严的新时代。人不再是科学技术的奴隶,而是科学技术的主人。21世纪是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来规范世界与驾驭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世纪。科普创作要贯彻“受众为主体”的思想。作者不是让受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启发和引导读者(受众)进行主动的学习 。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是一种认知和感情世界之间的互动与对话。 互联网的发展对科普创作规律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引起了三个“淡化”: □由于因特网上科普资料是共享的,一部科普作品的关键在于创意。未来的科普作家必然是创意、策划,以及收集、组织科技资料的编辑家。作者与编者的界限淡化了。 □科普作家使用一支笔、一张纸进行创作的时代即将过去。我们需要懂得,甚至掌握数字化创作的手段。作家可以在“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上,根据对主题的构思,将采访收集到的各种镜头、图画、声音、文本、资料,进行编创。其作品可以在不同媒体上传播出去。采访、编辑、创作的分工淡化了。 □随着搜索引擎的不断完善,单纯普及科技知识的作品(科技知识传播的功能)将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所淡化。科学文艺和文理结合的科普作品的社会功能将日益凸显。    3G 的 涵 义 ■ 3G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三网一体。更为重要的是,3G手机的拥有者,除了是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之外,还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改变了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报纸、广播、电视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消费者不必再花钱订一份大而全的报纸,为大量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和广告付费;他不必等待电视台播放某个他所喜欢的节目,不必忍受广告的折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即时直接向节目提供人,甚至节目制作人点播想要看的节目。 ■ 3G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模式。 3G时代的科普创作 ■ 3G时代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高速的、即时的传播平台,并联结了移动通信、广橎电现、互联网三大网络,确实能够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但单就科普创作而言,它不会像互联网那样,划时代地影响到科普创作的规律。3G媒体是(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的继续。在科普作品形式三要素中,“媒体”,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体裁”,凡是科普创作的所有体裁(讲述体、文艺体、新闻体、辞书体、图说体)都适用于3G媒体;然而,局限于手机视屏和人们使用手机的习惯,在科普作品的“结构”及内容方面要有所创新。沙锦飞将适应3G系统科普创作的基本特征,归结为“短小、直接、快捷、新鲜、趣味、实用”。 什么才是“原创科普作品”? 将科技工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经过领会贯通,再创作为大众所能理解的科普作品。 以创新的构思,将现有的科普资料进行策划、整合、再创作的科普作品。从读者的感情世界和经验世界中的科学问题作为切入点,经过设计,有意识地在作品的结构中设置相应的环节,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弘扬“追求真理、崇尚事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作品。 运用文学艺术的笔触来释读科学技术,创作出“文理交融”的科普著作。在这里,不仅仅是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结合,科学的内容也具有文学的意义,符合文学的要求。文学与科学一样,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晴。科学与文学能够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向纵深开拓,互相补充,发挥着认识同一事物的特殊功能。 蒲 公 英 的 情 怀 1 在案头的塑料小匣里,躺着一对蒲公英种子。随着我鼻息的轻轻拂动,长长的线毛飘逸着,似乎要飞离“牢笼”,融入窗外无垠的大自然之中。 开春,我一定把它们植在土壤里,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按照大自然神圣的规律,进入永恒的生命轮回。 那是去年北京12月下旬的一天,长长的暖冬好不容易进入了“冬至”,总算有了点“数九”的寒意。我和老伴从玉渊潭散步回来,迎面走来一对孪生小男孩,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