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铜提筒与江东原始瓷筒形器的比较研究-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岭南铜提筒与江东原始瓷筒形器的比较研究-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4 岭南铜提筒与江东原始瓷筒形器的比较研究 文章栏目地域文明 岭南铜提筒与江东原始瓷筒形器的比较研究 ——兼论百越文化视野下的提筒形器 高逸凡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岭南地区秦汉时期的铜提筒在当地越文化中具有代表性。江东地区西周春秋时期的 墓葬或遗址中常出土一类带提耳的原始瓷筒形器,其造型独特,纹饰繁复,在尺寸、器形等方面与铜 提筒多有相似之处。从浙江德清火烧山原始瓷窑址出土的一批标本器入手,对这一类筒形器重新进 行类型学分析,然后就其主要的功能性因素与岭南铜提筒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明确二者的相关性,进 而归纳出此类提筒形器在春秋以后南方各地出现的规律。该形制可能并非被动传播的文化因素,而 是百越文化背景下各地的统治阶层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为凝聚族群认同,维护统治利益,而对 文化因素和器物形制作出主动选择和“策略性操控”的产物。 关键词:铜提筒 原始瓷筒形器 吴越 岭南 策略性操控 中图分类号:K871.41 文献标识码:A H 一、岭南地区的铜提筒及其研究现状 成的复耳(如B58)、贯耳(如E78)以及环鼻耳(如 “提筒”这一概念最早由岭南考古的研究者 C61,较少见)三种,各种提耳与两类器身均可组 们提出并使用,这类器物“以其器形如筒,又有对 合,并无定规。所有提筒基本均留有木盖痕迹。各 称贯耳以供系绳,故名提筒(或写作提桶、提 类提筒周身均有几何形纹晕带,大提筒晕带较多 W [1] [2] 筩)” 。岭南地区的提筒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 , 较复杂,小提筒则较少较简单,B59上还饰有羽人 兴盛于西汉南越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的西江流 船猎为主题的实物图像,较为罕见。 域和东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 陶提筒与铜提筒类似,亦可依器身形态分为 的越南红河下游三角洲地带,以青铜提筒最为流 直口直身(如C89)和敛口鼓腰(如C88)两类,提 N [5] 行,南越国时期也开始流行陶提筒,其造型与铜 耳皆为贯耳,器底则皆为平底 。 提筒相似而体积略小,并在铜提筒消失后的两汉 《西汉南越王墓》根据提耳形态的不同,统一 时期继续流行,直至魏晋时才最终消失[3]。铜提筒 将所出铜、陶提筒分为二型[6]。 及其后继者陶提筒都是岭南战国秦汉时期越文 Ⅰ型:一对环形竖耳与其内一对圆形贯耳所 化中的典型越式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 组成的组合型提耳,包括铜提筒B57、B58、B59、 D 州西汉南越王墓中所出土的一批铜、陶提筒(图 G37、G48。 [4] 一) 。 Ⅱ型:一对贯耳或环鼻耳,包括铜提筒C61、 铜提筒,最大者高50厘米(B57),最小者高 E78、G44、G47,以及陶提筒C88、C89。 21厘米(G37),一般高度在35厘米左右(如B59)。 越南所出铜提筒的情况与两广相似,其中有 器身皆为筒形,一类直口稍大,中腰以下收缩(如 些“口部收敛和中腰鼓出的程度都较明显”者(图 G37);另一类口部稍敛(如E78)或作子母口(如 二),则被黄展岳先生归入与两广提筒“具有明显 B59),中腰微鼓,底部略收缩,皆有圈足,以后者 区别”的另类,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广州南越王 居多。提耳亦分为环首直耳(用以穿绳提扛)与小 墓铜提筒E78在这两点上与这类越南铜提筒就是 贯耳(或简化为圆柱形实鼻,用以穿绳拴盖)所组 非常相似的,更遑论二者在尺寸、纹饰等方面的 收稿日期 2017-08-28 作者简介 高逸凡(1990—),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与文物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东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