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龋 病 (dental caries) 课程内容 龋病概述 基本概念 流行病学 龋病病因 临床特征 牙齿硬组织发生色、形、质的改变 85%成人(≧18岁)患龋 70% 12-17岁有龋(美国) 古今 中外 男女 老少 无可幸免 (时代)(民族) (性别) (年龄) 但在不同的时期、地区,可存在差异 地区、民族差异: 应结合生活(环境)因素考虑 (以藏族为例) 同一地区(陕西38.7%,与汉族37.4%相似) 不同地区 (甘肃 67%,高于陕西) 同一地区 (西藏 ,农民高于牧民) 在口腔医学中的地位 WHO:人类三大重点检测防治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癌肿、心血管病、龋病) 继发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 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 影响消化功能 影响美观、发音 影响社交 儿童时期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 引起其它脏器的疾病 人类患龋率变化 罹患率随国情而异 我国 (1995): 由于人类有乳、恒两套牙齿,因此, 龋患率虽基本规律随年龄而增加, 也并非一味同步,而是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6—8岁 (乳牙—幼儿) ↓ 12岁左右最低。 ↓渐增—25岁左右开始趋于平稳 第二次:50岁以上(老年) 龋 病 病 因 (Etiology ) 致病因素 细菌 饮食 宿主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生物膜 (biofilm ) 牙菌斑是细菌黏附于牙面或修复体表面形成的微生态环境。 1、分布:不易洁净的部位。 如:合面窝沟 邻接面龈侧 牙颈部等 2、结构、组成: 由基质与微生物组成 因人、因牙、因时而异 ———环境影响 3、形成 最初由唾液蛋白于牙面形成获得性膜,然后有细菌的附着。 4、菌斑pH(Stephan曲线) 关键因素,取决于酸产生与清除速度的对比 pH 5.5 以下使牙脱矿 ——临界pH值 低pH 维持时间愈长愈易患龋,与菌斑细菌组成、菌斑成分、滞留食物的种类、数量、食用频率和滞留时间、唾液组成和流速有密切关系。 公认的致龋菌 1、变形链球菌属(Mutans streptococcus MS) 主要致龋菌 有 a—h 8 种血清型 以 c、e、f 型多见,总检出率可达90%, 尤其 c 型检出率最高。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SM): c、e、f 远源链球菌(streptococcus sobrinus):d、g、h (茸毛链球菌) MS的致龋特点 对牙面具有强的黏附能力 形成菌斑基质 有过量糖时,细胞内糖原合成,营养受限时提供能量 产酸、耐酸 可利用多糖进行无氧代谢产酸,使菌斑pH减低,并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产酸 2、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 粘性放线菌 (A. viscosus) — 根面龋 (最多,最早粘附) 能高数量黏附于牙面 对牙本质、牙骨质黏附能力强 产酸、耐酸 能合成细胞内、外多糖 3、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对牙本质龋有促进作用 如何感染 —Transmission 母亲—孩子vertical transmission 口腔中大多数细菌 与婴儿密切接触者 主要通过唾液传播 感染窗口期 (6个月—2岁) 饮食因素 (diet) 作 用 细菌能量来源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酵解产酸 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合成细胞外多糖,作为菌斑基质,利于细菌的黏附与聚集 合成细胞内多糖储存,利于细菌的生存及产酸 影响菌斑的细菌组成 促进唾液分泌 至此,基本具备了致龋的必要条件,能否最后致龋,取决于牙齿状况 ——第三个环节(宿主) 宿 主 (host) 牙 齿 形态、排列——菌斑与食物滞留 结构,成分——抗龋能力 机 体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