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宫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7工人文化宫改革与发展   文化宫改革:创新是活力之源   2007年06月15日   在不懈的探索实践中,工人文化宫改革发展走过了20个年头。   20年里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工人文化宫也经历了机制体制变革的种种“阵痛”,遭遇了活出动阵地流失、服务对象流失的尴尬与无奈,但不少工人文化宫坚持以服务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依托自身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勇于创新,于变革之中寻求生存发展之路,不仅打造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运行与服务职工的新模式,开辟了职工文化的新天地,而且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成规模的职工文化品牌。   积极创新,为职工文化建设探索出新路子。2003年底,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在全国工人文化宫系统中,率先进行了“事企分离”改制,将原来的文化宫分成两个独立运作的事业和企业单位,成为全国工人文化宫系统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浙江余杭则把文化宫的触角伸展到镇,不仅有文化宫牌子和专兼职管理工作人员,还有活动场地、活动项目以及一本活动台帐;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和她的“工人剧作家群”是上海职工文艺创作的品牌,“在中国当代话剧发展史上,上海的工人剧作家已经成为一支特别令人瞩目的队伍”。2005年,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和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共同发起了“长三角”城际工人文化宫联席会,跨地区工人文化宫合作交流为职工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不断创新,使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文化宫增添了诸多知名品牌。南通宫的“濠滨夏夜”、青岛宫的“每周一讲”、上海宫的“茉莉飘香”、汕头宫的“军民共建”、北京宫的“文学创作”、沈阳宫的“政治夜校”、安阳宫的“灯谜活动”、广州宫的“体育花会”、常州宫的“技能培训”以及南京宫的“激情广场”,都是职工文化活动中有声有色的品牌项目。这些品牌项目,有的已经坚持了20余年,却历久弥新;有的新创未久,更显生机勃勃。   这些在实践中创新出来的品牌和模式,丰富了职工文化建设的内容,探索出发展职工文化的新路子,使工人文化宫成为活跃职工文化的平台、展示职工文化的舞台、普及职工文化的讲台。同时,它们也遵循了全总对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探索建立新形势下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资源,扶持和建设一批有竞争实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新型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促进职工文化事业整体功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职工文化建设的现实进程,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是工会所属的社团所有制并实行定额补贴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会文化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一步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协调发展,使工人文化宫发展充满后劲,成为导向正确、特色鲜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两个效益突出,深受职工群众欢迎的新型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群众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需要我们勇于突破,大胆实践。可以相信,只要找准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营的最佳结合点,工人文化宫事业一定能够继续在探索与创新中灿烂成长。   【全景】   在探索与创新中灿烂成长   ——1987~2007:工人文化宫改革二十周年沉思录   本报记者王娇萍   2007年5月26日,江苏常州,全国工人文化宫改革与发展论坛在此拉开帷幕。围绕职工文化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人文化宫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近百位文化宫主任进行了理论探讨。   1997年,他们中不少人曾因同样的主题汇聚常州。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以10年为尺度去回顾,任何一个领域都能显示出波澜起伏的发展曲线。“可是,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发展虽然经过了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尽管也取得不小的成绩,但面临的依然是那些挑战和困难。”一位参加论坛的老文化宫人如此慨叹。   据了解,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2篇,这些视角各异的论文,指向的却是同样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工人文化宫的公益性?文化宫如何主动走向市场与坚持公益性原则的有机结合?如何妥善解决文化宫的拆迁、改造和重建问题?如何“退商还文、恢复文化形象”,提高文化宫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始终没有偏离同一核心———文化宫如何生存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并保持“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本色不变。   文化宫经济的短暂繁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工会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严、经营人才缺乏等先天不足,而文化市场的兴起又对文化宫的生存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