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研究论文.doc

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设计) 单 位 题 目 申报内容 专业 职称等级 学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职称 提交日期 2019 完成日期 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研究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擅长数据处理、文献查找 图表绘制、理论分析,以及相关期刊论文的发表 具体联系金老师QQ:387 826 70 二、范文参考 裴爱香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正在被农场文化取代。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反映农耕文化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然而与《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农耕文化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此为背景从农耕文化的范畴入手,探讨适合研学游的反映农耕文化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路径,为此类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研学游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作为一种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刨除政策的因素,这一市场在不断升温,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的境内外游学人数已经达425万人数,较2014年翻了一翻还多。按照在校人数统计,这个市场存在1亿潜在客户,同时《意见》也对研学课程提出了要求,其中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在此背景下反映“乡土乡情”的农耕文化开发大有可为。 一、农耕文化的范畴 农业是整个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被认为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它是为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而存在的一系列有形及无形文化的集合。有形要素包括民居建筑、服饰、劳动工具和饮食等;无形要素包括农事制度、节事习俗、农事活动、民间艺术和农事传说故事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等,其中无形要素以有形要素为文化载体表现出来。 二、农耕文化在研学游产品开发中的价值及问题探讨 伴随新农村建设及农场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外来文化的入侵,延续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农耕文化,正在走向消亡。故乡留给新一代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的记忆越来越少,文化趋同、生态失衡使人们承受的是民族价值观的缺失、信仰的恐慌。人们一直在努力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保护也逐渐被认同,而培养现在的孩子认同、欣赏自己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本。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笔者认为目前的农耕文化研学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的文化层次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农耕文化研学产品总体而言还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延伸,基本的模式还是以农业观光、农家乐、农业采摘和农村博物馆等为主体,辅助现代意义的能力拓展項目,对于农耕文化的开发处于浅层次吃、住、玩,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意蕴。 2.文化的主题性不够突出,项目的体验性不足。挖掘力度不够导致体验项目的文化主题不明显,项目存在重复建设及雷同的问题,文化特色的体现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再现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展示等静态展示,研学所要求的体验农业生产生活的实践性活动设计力度不够。 三、基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项目开发路径 如前文所述,农耕文化是一个文化的集合体,涉及文化要素的方方面面,而且是抽象的、隐含的。农耕文化产品开发的最终结果是将无形内容有形化,将抽象的精神内涵物质化。而未来这样的乡村生活离孩子们越来越遥远,“五谷不分”是现在许多孩子的认知问题。中小学教材内容中许多课文、诗歌等反映农耕文化,例如二十四节气歌、九九歌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未来教育指导思想走向是体验式的教育,建立体验式教学基地是现在努力的方向。 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认为适于研学游的农耕文化开发工作要在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提升产品文化内涵,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以实践体验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动静结合;建立体验的长效机制。 1.游。关于农耕文化的表达形式分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65****3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