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 《中外教育史》讲稿.doc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0 《中外教育史》讲稿 (一)绪论部分(1-2学时) 一、中外教育史的基本分期 1、远古的非形式化教育,即原始教育时期。这一时期人类的教育处于萌芽形态,但其结束的下限各国有先有后。中国的非形式化教育大约结束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夏代建立的时候,仅次于古埃及的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希腊、古罗马结束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结束非形式化教育,跨入形式化教育时期的几个国家之一。 2、古代形式化教育时期,即习惯所说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古代形式化教育的奠基时期。这是东西方教育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其教育传统的时期,是形式化教育的早期阶段。中国和东方国家大致处于习惯所说的“奴隶制时代”以及“封建制时代”的早期阶段,西方则还只是在“奴隶制时代”,在不同国家的时间有长有短。——大约是在公元前6世纪起的数百年时间里,古代中国和古典西方出现了教育上两相辉耀的景像,涌现了许多教育巨人,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教育传统。 (2)古代形式化教育的发展与高峰时期。这是古代形式化教育的中后期阶段。中国和东方国家大致处于习惯所说的“封建制时代”繁盛及衰落时期,教育有很大发展,趋于繁荣;西方则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教会教育占据了统治地位,只有大学教育仍保留着古典时代的人文传统,显示着生气和希望。——中盛西衰是这一阶段的特点。 3、近代即形式化向制度化教育转变时期。开端上有不同,但都是从近代到“一次大战”结束。此时西方率先进入,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到建立逐步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包括义务教育普及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普鲁士为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美国更后来居上,成为国民教育和精英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强国);中国走向衰落以后,“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又经历了落后、挨打,而后发愤学习、艰难改革的历程,但战乱、贫困、巨大的人口负担和传统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牵制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走得极其艰难。——这一阶段的特点已变为西盛中衰。 4、现代的制度化教育确立和发展时期。时间上为“二次大战”前后至今。此时世界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特点。西方的全面发展,苏联的崛起和众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独立,使教育发展呈现激烈竞争又互相学习的景象,以美苏最为典型。此时的中国则以学习外国为主、卧薪尝胆,以图重建辉煌为特点。 二、关于中外(西)教育史的若干异同 学习教育史应注意把握中外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与规律,了解我国的教育传统与特色,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1、人类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如:教育目的都兼顾人才的政治立场与才智;教育内容都重视道德教育;教育都兼顾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彼此关系,等等。 2、中西教育的历史差异及其理解。如:教育目的问题、道德教育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学方法问题、考试制度问题等差异及其原因。 3、中国在世界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世界之最)。 三、教学安排 课时:本课程计划课时为72课时,受见习、节假日影响,实际授课时数60多课时。作为一门需要既讲清脉络,又要讲清史实的历史类课程,教学难度较大,学习难度也较大。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教学双方的密切配合,更需要学员具有自学为主的明确意识。 内容:中外教育历史的若干专题。但课时分布中外教育详中国,外国教育详近现代。 考试:平时考勤及发言(10分)、期中课堂讨论(30分)与期末闭卷(60分)相结合。闭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判别改错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二)中国教育史部分 第一章 古代学制篇 第一节 文教政策 一、古代文教政策的变迁 1、秦以前文教政策的变迁(古代教育奠基时期) (1)“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奴隶制”时代) 指三代时期,以西周为代表。成王时,周公效仿前代,制礼作乐、教化天下,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学在官府”则是指的当时官学一统天下、国家主办天下学校。 (2)“百家争鸣,学在四夷”(春秋战国,过渡时期) ①儒家:主张王道(教化)治国。孔子:“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要以礼乐教化天下;其中又通过培养“贤士”达到改造国家政治的目的,子张:“学而优则仕”;由此提出了扩大教育、“有教无类”。 ②法家:反对儒家法先王、行教化主张,主张“以法代教,以吏为师”。认为人性恶而不可教,韩非子为典型:人皆有“计算之心”。如父子关系:“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如匠人与舆人:“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君臣之间、国家之间无不如此。教化、仁政因此是没有用的:“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只能以法代教、以吏为师。 ③道家:主张教化、霸道都不可,而要“绝圣弃智”,因为“恶源于智”,也就是说人类因为知道了美丑、贫富、五色、五味、五音、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