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ch4热质交换.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过程线 水温特点 t或Qx d或Qs i或Qx 过程名称 A-1 A-2 A-3 A-4 A-5 A-6 A-7 tw tl tw= tl tltw ts tw= ts tstw tA tw= tA twtA 减 减 减 减 减 不变 增 减 不变 增 增 增 增 增 减 减 减 不变 增 增 增 减湿冷却 等湿冷却 减焓加湿 等焓加湿 增焓加湿 等温加湿 增温加湿 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各种过程的特点 * * * 2.理想过程:空气与水接触时间足够长,水量有限 水初温tw1<空气露点,水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同(顺流),如图F4-7(a),热湿交换充分完善时,空气终点在饱和曲线上,温度等于水终温。 * * * 逆流F4-7(b),曲线向另外方向弯曲,热湿交换充分时,空气终点在饱和曲线上,温度等于水初温。 tw1>tA,逆流,F4-7(c),热湿交换充分完善时,空气终点在饱和曲线上,温度等于水终温。 * * * 3.实际过程: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接触时间有限。 工程中,可用连接空气初、终状态点的直线来表示空气状态的变化过程。 4.3.4空气和水直接接触时的对流增湿和减湿 1.刘伊斯关系式: 适用范围:F4-15中,绝热加湿、冷却干燥、等温加湿、加热加湿过程及用表冷器处理空气的过程。 * * * 2.麦凯尔方程 根据刘伊斯关系式,式(4-12) 将变成: 也可变为: 即为麦凯尔方程 结论:在热质交换同时进行时,如果符合刘伊斯关系式的条件存在,则推动总热交换的动力是空气的焓差。 (4-16) (4-17) * * * 4.3.5 影响空气与水表面之间热质交换的主要因素 4.3.4.1 焓差是总热交换推动力 1.热质交换总换热方程式: 结论:总热交换量与推动力和总热交换系数乘积成正比,空气与水表面之间的总热交换推动力是焓差。 对于1kg干空气,总热交换量即为焓差△i, △i=△is+△iL 式中:△is为显热交换量,与温差成正比; △iL为潜热交换量,与含湿量差成正比。 * * * 2.热质流量随着水温变化的关系:图4-17 (1)当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对空气侧: 1)总热交换量以空气初状态的湿球温度Ts1为界,当水温Tw Ts1时,空气为增焓过程,总热流方向向着空气;当TwTs1时,空气为减焓过程,总热流方向向着水。 2)显热交换量以空气初状态的干球温度T1为界,当TwT1时,空气失去显热,当Tw T1时,空气获得显热,总热流方向还要看潜热流量而定。 * * * 3)潜热交换以空气初状态的露点温度TL1为界,当Tw TL1时,空气得到潜热量,当Tw TL1时,空气失去潜热量。总热流方向还要看显热流量而定。 4)当水温Tw T1时,总热流方向总是向着空气。 * * * (2)当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对水侧: 1)当Tw T1时,△is和△iL的热流都由水流向空气,水温降低; 2)当Ts1TwT1时,△is和△iL的热流方向虽然相反,但是总热流0,即热流仍由水流向空气,所以水温仍然降低; TL1 Ts1 T1 T o 潜热 显热 总热 * * * 3)当Ts1=Tw时,△is=△iL ,△i =0此时热流量等于零,所以水温不变; 4)当TwTs1时,△i 0,热流方向由空气流向水面,所以水温升高。 结论:水冷却的极限温度是Ts1,即水冷却的最低温度不可能低于空气湿球温度。 (3)当水温不变而改变空气初状态时,同样会引起总热流方向的变化,从而引起推动力的变化。 冷却塔的实际运行一般属于第一种情况,即Tw T1。夏季(Tw- T1)值很小,潜热占比例较大,主要为蒸发散热。 * * * 4.3.5.2 气液之间的双膜阻力是热质交换的控制因素 (4-19) 结论:焓差推动力与温差推动力之比,正比于两膜阻力之比,说明膜阻力愈大,需要的推动力也愈大。 双膜阻力是热质交换的控制因素,影响两膜阻力的因素也就是影响热质交换的因素。 * * * (1)空气流动状况对气膜阻力的影响 vp有一个合适的范围,常取vp = 2.5 ~ 3.5kg/(m2?s) (2)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