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比-大战场乡.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昔比-大战场乡

踩着油门奔小康,端着‘金饭碗’挑饭吃” ——大战场的幸福变迁 大战场,乍看这个地名是俗气了一点,但有着丰厚的历史内涵,也是老百姓口口相传叫惯了的名字,对此只能顺其自然。古老的大战场之所以让人们记住,只因古代这里发生过一场战争。据史料记载,宋元丰四年(1081年),宋神宗调5路大军征伐西夏,泾源路副总管刘昌祚率兵5万进攻灵州(当时为西夏西平府),自今同心韦州进至赏移口,北上攻占鸣沙川,夺取西夏御仓储粮百万石,并占领黄河以南清水河两岸地区,后进至灵州城下。此次灵州之战,宋军两路10万余官兵几乎全军覆没,生还者仅1.3万人。当时宋、夏两军曾在今中宁古城子至大战场滩发生激战,成为“元丰战迹”,称元丰街,俗称“大战场”,就是现在划为中宁县吊庄移民开发的大战场乡。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宁夏行政区域地图上,大战场乡恰好位于宁夏正中心。10多年前,这里有着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一切特点:荒无人烟。尽管自然条件差,但是这里符合开展吊庄移民工作的基本原则:迁入地一定是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的灌区。北依清水河,土地平整,地势开阔,在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约有100万亩土地可开垦耕作,大战场乡的一方水土能养活一方人。 ???? 1983年吊庄移民建设掀起了大战场蒙着的面纱,推动大战场向着“移民典范、幸福回乡”的康庄大道迅跑。对症才能下药。2006年,大战场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发展状况,正确分析发展形势,把增强农业效益、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抓手,继续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借助政策拉动,着眼转变经济增收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龙头企业拉动、优惠政策驱动、干部苦抓带动、部门苦帮推动、群众苦干联动,枸杞、畜牧两大产业初具规模,增效明显。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大战场乡依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和交通优势。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人力、土地、电力等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枸杞、苹果、红枣、硒砂瓜等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劳务输出为优势的主导产业。全乡粮食、枸杞、畜牧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务经济、计划生育实现新突破,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大战场乡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勤劳朴实、勇于开拓的移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以“富商、安商、亲商”的理念推动商贸经济蓬勃发展,目前大战场集市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玉米集散地之一,牛羊肉市场也吸引着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客商。 ???? 曾是“满目荒沙无草木,山鸡野兔难涉足”的沙漠区,如今却是“砖房院内牛羊壮,良田周围树成荫”的新农庄;曾是“等靠要吃救济”的“西海固吊庄”落后典型,如今却是“端着金饭碗挑饭吃”的“生态移民”示范村镇。如果用“巨变”这个词儿来形容大战场乡的发展变迁,大概不算夸张。要问这巨变来自何处?相信村民更有发言权。 杨科义:端着金饭碗挑饭吃 大战场乡马莲梁村农民杨科义从当时的固原县开城镇海沟村搬到大战场已经15年了。走进杨科义家,占地近一亩的庭院干净整洁,东西坐落的6间房屋宽敞明亮,北面三间主房外墙全部贴满瓷砖;庭院一角停放着杨科义今年新买的一辆昌河客货车,杨科义还在院子里搭建了简易的小车库;走进房间,大块地板砖、用石膏打制的天花板造型,各式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杨科义的家人正坐在茶几前看电视。眼前的一切,不管是谁,无论如何都不能把10多年前移民之初生存的窘境联系到一块。 ???? “当初老家连年干旱缺水,3亩山地在较好年头才能把种子收回来,大旱之年常常要到亲戚家借吃的。”1985年,由于自然条件差,家庭生活极其困难,杨科义和同村5户搬迁户按照吊庄移民政策搬到大战场。吊庄移民作为宁夏开发性扶贫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将生活在南部干旱高寒山区的部分绝对贫困人口搬迁到引黄、扬黄灌区,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其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解决温饱问题,进而脱贫致富。搬到大战场以后,清水河的水被引到地头,灌溉问题解决了,杨科义在自己的15亩地里种上了小麦、玉米,植上了枸杞、大枣树……总结多年的种植经验,杨科义发现种枸杞树最划算,于是从2005年开始,杨科义平均每年种植10亩枸杞树。枸杞树种多了,需要采摘的人手也就增多。每年到采摘旺季,杨科义必须到附近村子雇人,摘枸杞最繁忙的时候一天雇了近80人。去年年底,杨科义仅种植、销售枸杞收入6万元。杨科义说,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王现义:“移民二代”的黄牛情结 走进大战场村村民王现义的家,不料却吃了个“闭门羹”。“他去集上卖牛去了,马上就回来。”王现义的婆姨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门。在这个干净整齐的回族农家小院里,记者发现最惹眼、最“考究”、最宽敞的算是那一栋栋高标准建造的牛棚了,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数十头健硕的黄牛正在栏中“悠闲”地踱着步。 ????说话间,一辆银色的小轿车驶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