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公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尼采简介 一、个人生平: 1.1 童年 1.2 中学 10岁时他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 1.3 大学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但第一学期结束,便不再学习神学了。 1.4 教授生涯 1869年2月,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此后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对愉快的时期。 1.5 漫游生涯 1879年,尼采辞去了巴塞尔大学的教职,开始了十年的漫游生涯,与此同时,尼采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6 晚年 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二、 病原独白 三、主要著作 四、哲学思想 六、个人名言 * 制作人:约书亚杰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Nietzsche,1882 人物 生平 主要 著作 病院 独白 哲学 思想 个人 名言 位于德国魏玛的尼采档案库 童年 中学 大学 教授 生涯 漫游 生涯 老年 Nietzsche, 1861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 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ietzsche, 1864 1861年17岁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养。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礼。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 他不满足于科学世界的清晰与冷静;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因而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不会感兴趣。 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古文字、文学,古典主义艺术的热爱。他热爱巴赫、贝多芬,以及后来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热情褒扬的那位歌剧巨人——瓦格纳。 1869年4月,尼采获得了瑞士国籍,从此成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卢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访了瓦格纳。 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他结识了神学家弗兰茨·奥弗尔贝克(Franz Overbeck),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并共居一所住宅,彼此影响着对方。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后一部分。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1886年)和《道德的系谱》(1887年)。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早在尼采在世时,他就曾因自己的哲学不被世人所理解而无比遗憾。 在这个浸润孤独的内心独白中,尼采讲述了自己从虔诚的基督教徒到反基督教者的蜕变历程,讲述了在他生命中举足轻重的几位女性,尤其是与其关系暧昧的妹妹伊莉莎白。《我妹妹与我》是尼采精神濒临崩溃时对自己做出的最后交代,也是他对误读、乃至有意歪曲、篡改他思想的世人所做出的最后反抗。 《我妹妹与我》,这部尼采晚年完成于精神病院中的自传无疑是他“发出的最后一声呐喊”。 Der Geburtstag der Tragödie(1872, The Bi

文档评论(0)

小红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