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生-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pdf

陈湘生-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pdf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 工程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 ——与城市空间发展协同的地铁建设技术之一 陈湘生 博士 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3月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技术路径 三、技术和方法 四、工程实例 五、结论与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地铁给人们带来交通方便的同时 , 因地铁运营安全保护条例 ,其周边土 地开发成本极高、安全风险也非常大。 尤其是在满足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前提 下进行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利用 , 几乎不可能。地铁线路不但割裂了土 地利用 ,也占用了大量土地无法利用。 如何既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又使这些 珍贵土地得到高效利用 ,已经成为我 国地铁工程技术界的重大技术难题。 一、问题的提出 桂湾片区地铁保护区面积 一、问题的提出 前湾片区地铁保护区面积 一、问题的提出 妈湾片区地铁保护区面积 一、问题的提出 前海三个片区内地铁线路安保区占有土地面积占开发地块总面 积9.3% (隧道外侧3米控制线 )和72% (80米保护区 ) (前海片区地铁安全保护范围为80米。隧道外侧3米限制区 ) 一、问题的提出 显然 ,如果这些土地能得到高效利用 ,效益非常显著。 目前 ,还鲜有类似工程实践。尤其是在前海这类复杂地 层中 ,进行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利用就更加困难。 关键是要采用可靠技术和措施 ,在地铁安全保护区内进 行土地利用建设时 ,可以确保地铁运营隧道结构的变形和位 移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建成后的建筑物和地铁运营隧道架构变形独立和协调 , 就可以实现全寿命周期安全。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地层富水且工程地质非常复杂 ,进行地下空 间开挖卸载地层回弹 ,会连带下部隧道隆起——水的 影响 ;在隧道侧边开挖时会导致隧道偏移——水和侧 限的影响。地下空间开挖降水时对地层产生固结而沉 降 ,会导致隧道沉降——水的影响。 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施工改变了隧道原有受 力体系 ;如不采取措施 ,新建结构建成后变形也会直 接影响地铁运营隧道结构——新/ 旧结构变形协调。 一、问题的提出 归结起来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1 )、新老结构和地层相互作用和变形协调机理 (科学问题 ) 结构多样性、新老结构形式不同和地层扰动时序不同导 致的对新老结构约束不同而变形也不同 (时序不同、受力不 同导致的差异沉降 )、新老结构材料力学性质存在差异、结 构的设计标准有时也不同、新老结构之间介质稳定性等因素 , 即在施工和工后新老结构和地层相互作用和变位 (位移、变 形 )机理。 一、问题的提出 归结起来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是 2 )、施工全过程安全控制 (技术问题 ) 核心是地下结构与地层相互作用变位协同的控制 : ①新建结构施工全过程对地层扰动导致既有运营隧道结构的扰 动、新建结构工后沉降 (与地层和老结构相互作用 )控制 ; ②地层二次扰动后 ,确保全寿命周期安全稳定的新、老结构和 地层变形协同控制。 二、技术路径 ①要解决这类极为困难问题需从结构之间和周边介质的物 理力学性质出发 ,再结合既有工程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获得 初步的地层位移定性趋势和判据 ; ②在设计上尽可能选择适合该地层和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 全的几何形状和几何尺度以及结构和材料——足够强度和 刚度抵抗地层位移、新旧建筑结构之间变形独立

文档评论(0)

ouyan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