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之一.doc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HYPERLINK http://514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HYPERLINK http://514 免费提供各种资格考试真题、模拟题、练习题、精选题及答案 内科学主治医师考试基础知识之一 第一章 常见症状与体征 基本概念、正常值、分类(位于中间的一个或两个是考试的重点)、常见原因、发病机制、伴随症状的常见疾病。 第一节 发 热   一、概 述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腋温37℃,口腔温度37.2℃、肛温37.7℃)。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   发热的临床分度(重点掌握中度发热和高热,超纲的内容)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   低热:体温为37.3℃~38℃。   中度发热:体温为38.1℃~39℃。   高热:体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发生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如下图。      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分子量较小,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热限)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   二、常见病因   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 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 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 如中暑、放射线病等。   7.其他 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   三、发热的临床特点   (一)发热的特征   1.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   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   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   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2.热型 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常见的热型包括: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极(稽)大伤脑筋)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最高与最低体温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