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作者介绍 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 家,协助秦始皇帝统一天下。秦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二 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李斯散文现传四篇,计为《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其中作于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谏逐客书》, 是 传诵千古的名篇。他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中说:“法家大抵少文采,唯李斯奏议尚有华词。”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称:“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辑评 文体知识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名之为“书”,是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背景简介: 战国形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 郑国渠事件 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本文主旨 :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我听说宗室大臣们商议决定驱逐一切客卿,私下认为这是个错误。 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 第二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第三段由历史转入现实。列举秦王重外物而轻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 第一层:“今陛下……何也?以珠宝等物为喻,设问作结。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赵女不立于侧也”。以玩好、美女为喻进行推论 。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以音乐为喻,进行对比 。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制诸侯之术也)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 第四段,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从理论上阐述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得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这篇奏疏在艺术上有两个显著特色。 一是善于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应该抱的态度。如文中写到:“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取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 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也都很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艺术特色: 二是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