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廖名春)-参考文件.doc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初读(廖名春)-参考文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物》2009年第6期刊發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的原稿我先前已學習過,這次參加清華大學《保訓》簡座談會,匆匆寫了幾條劄記,以供批評。 ? 一、王念日之多鬲(簡一) 《釋文》:“鬲”,讀為“歷”,《說文》:“過也。”[1] 案:《書·君奭》有“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說,《國語·吳語》也有“伯父多歷年以沒元身”說。這裡的“多歷年”是經過的年頭很多的意思。“王念日之多鬲”如讀成“王念日之多歷”,則是說文王想到經過的年頭還很多。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文王是因“不豫”, [2]才“念日之多鬲”。“不豫”是身染重病,身染重病又怎麽會是“多歷年”, 經過的年頭很多,還可活很久呢? 疑“鬲”當讀為“隔”。《墨子·备梯》:“三十步一殺,殺有一鬲,鬲厚十尺。”孫詒讓《閒詁》:“鬲當與隔通。”岑仲勉《簡注》:“粤俗呼爲‘隔頭’,北方或稱‘城爪子’,或稱‘墩’。”《史记·匈奴列传》:“西置 酒泉郡 以鬲絶 胡 與 羌 通之路。”《汉书·地理志下二》:“鬲絶南羌、匈奴。”顏師古《注》:“鬲與隔同。”《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惡之情不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鬲咽不通,食飲不下。”《新序·杂事二》:“不肖嫉賢,愚者嫉智,是賢者之所以鬲蔽也。” “隔”有别离義。《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下馬入車中,低頭共耳語:‘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吾今且赴府。’”左思《悼离赠妹》诗之二:“會日何短?隔日何長?仰瞻曜靈,愛此寸光。”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五:“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祢衡 《鹦鹉赋》:“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晉書》卷七十八:“邈然永隔,夫復何言!”《隋书·元德太子昭传》:“永隔存没,長分古今。”永隔,猶永別。永久分離。 《梁書》卷二十一《王暕傳》:“然世貴顯,與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衆頗謂為刻薄。” “多隔”指多有阻隔,距離很遠。 ??? “日之多隔”,指來日距離很遠,來日將永久分離。此“多隔”義近於“永隔”。《列子·湯問》:“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張湛注:“日謂別日。” ? 二、恐述保訓(簡一) 《釋文》:“述”,通“遂”,讀為“墜”,《國語·晉語》注:“失也。”“保”,通“寶”。 [3]因此釋讀為:恐墜寶訓。[4] 案:“恐墜寶訓”,疑当作“恐,述《寶訓》”。文王“不豫”,身染重病,才“念日之多隔”,有了來日不多,以後天人永隔之念,因而有“恐”,怕武王難以繼承其大業,以致有“述《寶訓》”,向武王講述《寶訓》之事。從第二簡“發,朕疾”如何如何起至文末,都是文王“述《寶訓》”之言,是所“述《寶訓》”的具體內容。簡一“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隔,恐,述《寶訓》”,是講“述《寶訓》”之因。從“戊子”至簡二“王若曰”以前是講“述《寶訓》”的過程。這些都是史官所記。由此可知,《寶訓》為文王所述,文王此前有“寶”而無《寶訓》。但其言其事為史官所記,《寶訓》之名也當為史官所擬。全篇的中心都是文王所述,因此不必將“述”讀為“墜”。 ? 三、戊子自潰(簡一) 《釋文》:“潰”,讀為“靧”,字或作“頮”、“沬”,洗面。《書·顧命》:“甲子,王乃洮頮水。”[5] 案:头天洗面,第二天或過几天再“述《寶訓》”,不合情理。疑“潰”当读为“饋”,當為祭禮。《書·酒誥》:“爾尚克羞饋祀。”孔傳:“能考中德,則汝庶幾能進饋祀於祖考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饋食享先王。”“饋”是天子諸侯每月朔朝廟的一種祭禮。《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以此忍哀,敬陳尊饋。”李善注引《蒼頡篇》:“饋,祭名也。”“戊子,自饋”,是說戊子日,文王親自舉行饋食禮。 ? 四、必受之以詷(簡三) 《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6]指幼稚童蒙。或說此處讀為“誦”。 [7] ??? 案:《周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尊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其“在後之侗”,孔傳:“在文武後之侗稚,成王自斥。”孔穎達疏:“至文武後之侗稚,成王自謂巳也。”[8]陸德明《經典釋文》:“侗,馬本作詷,云:共也。”[9]江聲《音疏》:“《說文·言部》云:詷,共也。《周書》曰:‘在夏后之詷’,……正此經文。‘夏’,中夏也。‘后’,謂諸侯。……言承文、武之業,在中夏為諸侯共主。……天子乃諸侯所共尊為君者,此之謂共主也。”[10]王鳴盛《後案》:“《說文》……作‘詷’,與馬合,而又以‘後’為‘夏后’,此孔氏古文真本也。……中國為夏……‘夏后之詷’,蓋謂中國君長之所共尊奉者,謂天子也。”[11]孫星衍《注疏》:“《說文》云:……《周書》曰:‘在夏后之詷。’則此經文脱‘夏’字,‘後’當作‘后’也。‘夏’者,《說文》

文档评论(0)

ljy02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