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近代新儒学的发展—— 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力图弘扬、发展儒学,同时吸纳西学。 新儒家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比较重视孝道意义阐发,梁漱溟、马浮、冯友兰。 梁漱溟(1893-1988),新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孝’文化,自是没错。” 马浮(1863-1967),现代新儒家第一代代表人物。特别推崇《孝经》。把孝看成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孔子宗教的要旨。肯定了孝在中国文化和儒学中的地位,指出孝在儒家德性伦理中的首要地位。 2.第二阶段: 50-70年代末,代表人物出现在港台,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谢幼伟(1905~1976)为代表。 肯定了孝在中国人之道德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孝在中国人文主义文化中的社会、宗教意义。 3.第三阶段: 70年代末至现在第三阶段,其代表人物在海外,杜维明、成中英。 从儒家心性论之自我修养、自我实现角度来谈的。孝并不是子女对父母的简单的“社会适应“与盲从,而是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成中英教授(Prof. Chung—Ying Cheng),1935年11 月8 日(农历9 月29 日)诞生於南京,父亲成惕轩先生,母亲徐文淑女士。 * * * * * * * * * * 刘备 糜竺、霍峻; 此时政权更迭频繁,朝代短; 具体体现: “以孝治天下”: 晋武帝采取的国策:“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长悌於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晋书·武帝纪》 皇帝亲自讲《孝经》,《穆帝纪》:“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讲《孝经》。昇平元年三月,帝讲《孝经》。” 《孝武帝纪》:“宁康三年九月,帝讲《孝经》。” 《车胤传》:“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杨尹王混摘句,时论荣之。” 对忠、孝关系的思辨: 《世说新语·轻诋篇》第18条引《邴原别传》载:“魏五官中郎将,尝与群贤共论曰:‘今有一丸药,得济一人矣,而君、父俱病,与君邪?与父邪?’诸人纷葩,或父,或君。原勃然曰:‘父子,一本也。’亦不复难。”邴原认为父比君重要,孝亲比忠君优先。 “真孝与假孝”、孝行与孝心: 阮籍对孝行的诠释,据晋书本传叙述,说他:“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决,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司马昭认为他“毁顿灭性”,“有疾而饮酒食肉,同丧礼也”,认为他是“度外之人”。 隋唐时期“孝”的发展特点——淡化 原因: (一)逃避“孝”的意义; (二)从士族门阀制度解放出来,一般地主的发展,既不借助祖先,也不借助上帝,而是强调自我——人的努力。 柳宗元讲:“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柳河东集·贞符) 唐太宗也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贞观政要·论政体) (三)唐重佛教,禅宗提出“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坛经校释),强调人自身的作用。佛教对儒家的孝道必然是一种冲击。 (四)到了隋唐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央集权加强,士族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治国精神由“孝悌”转为“忠义”,强调人人皆以国为重。 于是《隋书》开始,出现了《忠义传》,但尚排在《孝义传》之后。自《旧唐书》以下,除《五代史》、《辽史》以外,都载有《忠义传》,并皆列於《孝义》、《孝友》之前,而且篇幅大大超过前者。 七、宋元明清——孝道演变到登峰造极的状态 特点: (一)孝道理论论证的哲学化; 认为孝道是天理人心,先天的,不能违抗的。 宋代 (二)孝道教化的具体化: 孝道的普及性、通俗性的诗文、家规、蒙学书等,通俗故事、绘画等,都相继出现。如下: 宋初邵雍〈邵康节先生孝父母三十二章〉,〈孝悌歌十章〉; 朱熹编〈古今家祭礼〉、〈家礼〉; 元代,〈二十四孝〉最终形成; 元代还有王克孝〈二十四孝图〉; 明清时,围绕二十四孝,又出现了〈二十四孝图诗〉、〈二十四孝图说〉、〈后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清道光高月波〈二十四孝别录〉。 同、光之际俞诚甫广为〈百孝图〉,胡虎臣又广为〈二百四十孝〉。咸丰年间,还有人将〈二十四孝〉改编成说唱材料,〈二十四孝鼓词〉。 民间还有〈老来难〉歌谣,以七字歌诀,组成一老人形象。 (三)孝道义务的极端化、专制化: 要求子对父的绝对服从!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更甚的有,提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如:〈袁氏世范〉:“子之於父,弟之於兄,犹卒伍之於将师,胥吏之於官曹,奴婢之於雇主。不可相视如朋辈,事事欲论曲直。
文档评论(0)